人民政协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委员关注重点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王硕)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发展已步入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王硕)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发展已步入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案》中,又对财政科技管理做出重大改革。能否通过本轮改革,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而不是无形中弱化,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保障科技创新公平、有序、高效,如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都令科技、科协界委员高度关注。

  背景:基础研究作为历次产业革命的先导,一直是被看作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但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一直徘徊在研发经费的5%,仅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1/4;甚至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低位。

  “长此下去,这将极大影响我国原创能力的积累,可能导致再度错失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鸿钧对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非常忧心。

  高鸿钧认为,引起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研究的低时效性。由于投入效果短期难以察觉,增加了有关方面对科技投入自身规律进行准确识别和把握的难度。

  “但当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再重复过去轻基础、低成本的模仿模式,已不再有出路。” 高鸿钧坦言,“跟踪式发展的红利已经耗尽,必须尽快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到自己手中,靠做强内生能力实现中国梦。”

  高鸿钧指出,我国目前的症结在于尚未形成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良性结构,而建设这种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

  他建议,一方面要优化中央科技财政结构,尽快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希望10年内,逐步将中央科技财政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稳步提高到发达国家的底限,即30%的水平(翻一番);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带动全社会基础研究尽快达到占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10%以上。

  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将基础研究作为绿色GDP的指标之一,纳入对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并设专门经费渠道,引导地方大力提高基础研究投入。

  背景: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全国20%以上,韩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甚至超过全国总量的50%。2011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仅为7.27亿元,占全国百分之一点几。汤森·路透2012年统计报告中评出的“全球100强最具创新力企业”中,亚洲的32家全被日韩包揽,我国无一家入围。

  作为在节能环保产业一线工作的政协委员和企业的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认为,事实上,企业天生就具有科技创新的冲动。但目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引导,严重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收益预期,从而损害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他举例说,目前我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有46.7万台,但效率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煤炭洗选是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之一,我国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是有关部门推广了二三十年,效果依旧有限。2013年,工业锅炉消耗原煤占全国消费总量的18%,入洗率极低。如果用洗煤代替原煤,可以提高锅炉效率5%—7%,可节约出相当于一个天津市消耗煤炭的总量。

  王小康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缺位、错位、越位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存在着资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劣币驱逐良币,使先进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

  “要在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上下功夫,企业的归企业,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王小康建议,“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法规和标准之上,真正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参与竞争。”

  在技术研发方面,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建议国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联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课题,攻克一批市场亟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背景: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忙于奔波项目,为争取科研经费写报告、花时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的一份调研显示,许多科研骨干仅有1/3的时间可以直接从事科研,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今年两会上,多位委员反映,在评审考核中,科技人员的意见被淡化,存在行政干预过多现象。

  “挑水的和尚越来越少,督导如何挑水的和尚越来越多,很难集中精力。”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航空武器装备作战试验与评估中心总工程师李鸿的话语道出了许多科技人员的心声。“行政力量在课题划分、项目分配、奖励申报中的权重较大,重大问题上科技专家的影响有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也有这样的困惑。“科研人员说话的分量还不够。尤其在确定项目的过程,很多原创性、有风险的项目,往往得不到支持。”

  据悉,当前国家科技化管理改革中核心是“政府后退+五类计划”,“政府后退”(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项目)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是这次改革的亮点。“但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如何去建设,目前还没有具体化。” 吴一戎指出。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保密局副局长田静委员认为,科技价值导向也是症结所在。“人应该是科技研发中最重要的创新因素。要改变科技投入存在的‘重物轻人’的做法,切实解决高效和科研单位的‘去行政化’。”

  吴一戎建议,可以在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这类计划的管理上实施科技项目经理制,也就是专家负责制,由科技项目经理制定项目指南,确定研究团队,进行验收。

  吴一戎指出,开展理论研究和原创性技术的研发其实不在于给很大的项目,关键是通过优化政策,在研究机构、大学、企业遴选且“富养”一批有才能、有想法的科技人才。“‘富养’是指给予更高比例的人员费用和长期支持。”

  李鸿建议,可以借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自己的前沿科技组织机构。在技术、组织和人才机制上不断探索和突破,以敏锐和前瞻的眼光捕捉科技前沿的最新进展,以独立的学术辨识能力高效快速进行项目决策,能宽容风险也能接纳失败,鼓励原创探索,激发创新活力。

  背景:除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翼之一。根据2010年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基础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齐让认为,如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很难实现。

  作为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齐让对科普工作的相关领域非常了解。据他介绍,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通过编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及其实施方案,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根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可以达成。”齐让告诉记者,“但为了继续助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在‘十三五’规划中,建议参照‘十二五’时期的做法,将‘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到2020年超过10%’的指标纳入其中。同时,继续由国务院发布2016年—2020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推动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

  同时,齐让建议,在国家项目任务中,特别是和民生相关的项目,在任务书或合同书中将科普列入考核目标之一,在完成验收报告的同时,采用易于公众接受的方式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普书籍予以出版发行。

  科技馆是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齐让认为,应在新设立的五大科技计划体系中,将科普展品研发及产业发展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排稳定的支持经费,以增强科普展教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将关注点放在科普著作的写作上。他曾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平台上查询了一些有关航天的知识。“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建议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科院、工程院等科研机构,多创作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读物。”他还建议,“许多70多岁的老科学家其实还年富力强,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

  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启动。改革主要思路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规律,将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分成两种——资源宏观配置功能与微观评价功能。对于基金委来说,类比各国的基金会运行模式,基金委同时具备两种功能。因此,未来我们探索的是如何让基金委更好地实现“一体双能”或称“一体双翼”。

  本次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基金委也即将出台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2015年,科学基金将正式实施间接费制度。我们暂定对于500万元以下的项目,间接经费的比例设置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项目,间接经费是13%;而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是10%。有了这一块间接经费,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一部分由依托单位掌握的间接经费以后可能会成为基金委监督各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抓手”,通过审计和信誉评级等制度,促进各依托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新的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更加尊重基础研究规律,有利于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也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人始终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基金委要不断通过改革管理制度,推动创新,为科学家服务,才能成为科学家之友。(本报记者 王硕)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keji/2020-02-13/17389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