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律师职业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使命。律师们穿行于市井之间、活跃于朝堂之上,诠释着“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
律师职业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法律正确实施的神圣使命。律师们穿行于市井之间、活跃于朝堂之上,诠释着“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的侠骨与柔情。
要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必须要在老律师的带领、指导下实习满一年后并经得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成为执业律师。这也是每一个执业律师都必经之路。如今,这种“传帮带”机制呈现弱化,导致新律师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实务技能断层(如证据梳理、庭审应变等核心能力缺乏系统训练),二是职业伦理认知模糊,三是行业文化认同薄弱。
从实践来看,当前新律师培养存在 "三重三轻" 现象:重实习考勤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务指导、重个体成长轻文化传承。部分律所将实习律师视为行政辅助人员,缺乏系统性的案件办理指引;而年轻律师在高强度工作中陷入“机械性劳动”,难以接触核心法律业务。这种状况不仅延缓了新律师的职业成熟期,更导致律师行业出现“经验传承断档”。这无疑反映出传统师徒传承机制的缺失对行业发展的深层影响。
“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河南省律师协会为持续弘扬律师行业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教导青年律师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曾多次下发关于开展感恩拜师活动的通知。各地积极响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拜师活动,全省各地律师行业将 “尊师重教”“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让新律师感受到自己是律师行业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增强了其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提升律师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从古至今,师徒相授的模式在众多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律师行业也不例外。为持续弘扬律师行业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持续激发青年律师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传承律师行业初心使命和精神品格,对新申请执业的新律师举行拜师仪式意义重大。
通过举行拜师仪式,将行业中“尊师重教”“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延续下去,让新律师感受到自己是律师行业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增强其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有助于提升律师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感恩拜师仪式,老律师能够将这种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长期执业过程中积累的法律智慧,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新律师。这种传承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延续,更是律师职业精神的接力。从刑事辩护中为当事人合法权益据理力争,到民商事案件中精准把握法律关系维护当事人利益,老律师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让新律师明白律师职业的价值所在,确保法治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法律人手中生生不息,共同托起法治的天平,传递司法的温度。
为此建议:
一、律师主管部门应将“感恩拜师”活动纳入新律师执业申请的考核标准。律师协会要制定《申请执业新律师感恩拜师活动管理办法》,对活动的参与条件、流程、导师和新律师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新律师提交执业申请时,要求其提供参与感恩拜师活动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拜师仪式记录、师徒协议、学习心得等。同时,建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新律师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老律师的尊重程度、学习态度、师徒互动情况等。将考核结果作为新律师能否顺利执业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发新律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推动开展感恩拜师活动,形式可多样化,但需确保主题鲜明。例如,在拜师仪式环节,除传统的鞠躬礼、递交拜师帖外,可增加新律师发表感恩宣言、老律师寄语等环节;在日常互动方面,鼓励新律师定期向老律师汇报学习进展,邀请老律师参与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活动;在特殊节日,如教师节、春节等,组织新律师向老律师表达问候与祝福。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让老律师切实感受到温暖,也让新律师在实践中深化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充分利用律师协会官网、微信公众号、行业期刊等宣传平台,对感恩拜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及时发布活动动态、优秀师徒事迹等内容,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采访报道,提高社会对律师行业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度,提升律师行业的社会形象。(文/湖南君杰律师事务所许小军)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5-07-03/21816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