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曾说过:“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教育的程度能够决定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的明天与未来,教育是我们保护明天的重要工具。这也正是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所推出的主题——教育保护明天。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以慢性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为主。

糖尿病的临床分型:主要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类型,占总糖尿病人数的90%以上。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小时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合理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基本且重要的疗法之一。糖尿病人吃什么好也一直是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比较关心的话题。

蔬菜:首选富含膳食纤维且碳水含量低的绿叶菜类,如青菜、白菜、菠菜、油麦菜等,另外苦瓜、冬瓜、西红柿、黄瓜等热量小,也不会升高血糖。淀粉含量高的根茎类如红薯、山药、莲藕等算入主食,不属于蔬菜。

主食:每餐的主食量最好不要超过2两(100g)。最好粗细粮搭配,如在大米中加入燕麦、玉米、豆类、薯类等做成杂粮饭。少吃面糊、粥、泡饭、面片汤、面条等。

副食:副食的摄入量不能超过主食,在选择上瘦肉、奶制品、蛋制品都可以,但是每日鲜奶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50ml,尽量选择纯牛奶或不含糖的酸奶。

水果: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在饭后2小时少吃些水果。吃的时候将水果分餐,如一个苹果分2-4次吃完,而不是一口气吃完。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一日三餐,要规律进食,每顿饭进食量基本保持平稳,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糖尿病患者应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调节体重,防止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骑车、太极拳、游泳、跳健身操等。

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可在饭后1小时后运动,切不可在空腹状态下运动,避免诱发严重的低血糖;1型糖尿病或者胰岛功能比较差的患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较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自我监测及护理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患者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护理尤为重要。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了解疾病控制的水平和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了解低血糖症状(心慌出汗、恶心呕吐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身边常备小零食,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注意足部护理。病史超过五年以上或长期控制不佳的患者,如足部出现红肿、破溃,要警惕是否为糖尿病足的早期征兆。糖尿病人的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止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致足损伤,不用热水烫脚,尽量不用电热毯、热水袋等以免烫伤。

合理的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很多,如双胍类、磺脲类、非磺脲类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和非胰岛素注射剂、中药类等。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年龄、一般情况、有无并发症和体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药物组合。

目前,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降糖药,具有降糖作用良好、使用安全、价格经济等特点,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服用二甲双胍多年的糖友,在服用的初期,血糖控制的非常稳定,也因此一直服用二甲双胍。但是,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糖友会逐渐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加药,但血糖依旧控制不理想,控糖效果越来越差。

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主持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0.92%,降低空腹血糖1.34mmol/L和餐后2小时血糖3.0mmol/L,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改善患者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仝院士开展的另一项研究,分析了我国15项临床研究,共1810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加服津力达颗粒,可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下降(0.6-0.72%),改善胰岛功能,并减轻体重。

基于津力达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

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血脂异常的人超过50%。津力达颗粒在调节血糖的同时,还能调节血脂,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可长期用药。

在超过95%的时间里,糖尿病患者都在自我照顾,他们需要接受持续规范的糖尿病教育。只有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状况,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避免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