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美国语言公司协会(ALC)是一个立足于美国本土的行业协会。协会成员主要是提供笔译、口译、本地化,以及语言贸易服务的企业。ALC基本上每年都举办年会,为行业权益发声,进行行业发
美国语言公司协会(ALC)是一个立足于美国本土的行业协会。协会成员主要是提供笔译、口译、本地化,以及语言贸易服务的企业。ALC基本上每年都举办年会,为行业权益发声,进行行业发展、经营管理、市场、技术等主题的圆桌讨论,也组织美国翻译公司代表到国会游说。年会除了请到业内发言人外,也会安排知名的企业管理顾问或领导力培训专家等业外发言人,同时发布年度ALC行业报告。
本文我们就《2023ALC行业报告》(2023年9月发布,三分之二的受访公司是ALC成员,超过70%的总部设在美国)的内容,结合唐能翻译在行业中的自身感受,对中美翻译行业的经营现状做个简单的对比,也希冀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一.ALC报告从14个方面进行了行业关键数据的统计,可供我们逐一进行参考和比较:
1. 商业模式
中美相似之处:
1)服务内容:60%美国同行的核心服务侧重于笔译,30%侧重于口译,其它10%则分散在各种翻译服务产品中;半数以上的公司提供媒体本地化服务,包括转录、配音、字幕和配音。
2)买方:虽然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同行都以律师事务所为服务对象,但只有15%的公司将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这表明,律师事务所的语言服务支出高度分散,这与法律翻译需求的临时性大体一致,也与该行业翻译采购的成熟度低于平均水平相吻合。另外,一半以上的美国同行为创意、营销和数字机构提供语言服务。这些机构充当语言服务公司以及各行各业的终端买家之间的中介机构。近年来,语言服务的角色和界限已经模糊:一些创意机构提供语言服务,而一些语言服务机构则也会扩展到内容创作领域。同时,95%的美国同行为其他同行公司提供语言服务,这种行业内的采购是由协同关系驱动的。
以上这些特点和中国的情况是类似的。比如,唐能翻译在近期的业务中就遇到一个案例,服务多年的一个大客户出于内容生产的一致性和成本方面的考量,重新招标,将所有的拍摄、设计、动画、翻译等和内容相关的业务进行集中采购,采购参与者主要是广告公司,中标者成为内容创意的总包商,翻译的工作也由这个总包商执行,或自己完成或分包。这样一来唐能作为原来的翻译服务商只能尽量争取继续和这家总包商合作,而要完全跨界成为内容创意的总包商难度非常大。
在同行协作方面,中国国内的具体比例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感受是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旨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强垂直领域和其它语种的能力,建立更灵活的供应链,或扩大或消化产能,优势互补。私享会在这方面也正在积极地做一些有益的计划和尝试。
中美相异之处:
1)国际扩张:大多数美国同行的主要收入来自国内客户,但每三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有办事处,虽然在收入和国际网点数量之间并没有正向比例关系。如此看来美国同行的国际扩张的比例比我们高很多,这与其地理位置和语言及文化相似性的优势相关,他们通过国际扩张进入新市场,获得技术资源或建立低成本生产中心。
与此相比,中国翻译同行的国际扩张率就低太多了,只有少数企业成功出海。从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上看基本都是企业管理者自己先要走出去,最好是坐镇海外目标市场,在地有本地的运营团队,在企业文化特别是销售和营销方面充分融入在地市场做好本地化。当然,企业不是为了出海而出海,还是要先想好自己为什么要出海,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出海,必杀技是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出海的问题。
同样,在参加同行国际会议方面,国内翻译公司也是非常保守的。唐能翻译参加的频次已经算多的,在GALA/ALC/LocWorld/ELIA等国际会议上很少看到国内同行的身影。如何提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声量和影响力,抱团取暖,一直就是一个问题。反而在国际会议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远道组团而来的阿根廷翻译公司,他们不仅参会还以共同的南美西语提供商的集体形象出现,在大会上做一些公关游戏,活跃气氛,打造集体品牌,值得我们学习。
2)买方:占据美国收入前三名的客户群分别是医疗保健、政府/公共部门、教育机构,而中国则是信息与通信技术、跨境电商和教育培训(根据中国译协发布的《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3》)。
医疗保健提供商(包括医院、保险公司和诊所)是50%以上美国同行的核心收入来源,这点具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医疗保健支出最高。由于美国实行私人和公共资金混合制度,医疗保健方面的语言服务支出既来自私立医院、医疗保险公司和诊所,也来自政府项目。语言服务公司在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设计和执行语言使用计划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根据法律规定,语言使用计划是强制性的,目的是确保英语水平有限(LEP)的患者能够平等地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以上这一天然的市场需求的优势国内就无法相比和企及了。但中国市场也有自身的特点,近年来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大战略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出海浪潮催生了更多的中或英到小语种的翻译需求,当然想要参与其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玩家,也对我们翻译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资源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
3)服务内容:近一半的美国同行提供手语服务;20%的公司提供语言测试(涉及语言能力评估);15%的公司提供语言培训(多数为线上)。
以上内容国内没有找到相应的数据,但从体感上看,美国的这一比例应该比中国国内高。国内手语的招标项目中标的往往是特殊学校甚至是网络科技公司,很少是翻译企业。将语言测试和培训作为业务主要板块的翻译公司也是少数。
2. 企业战略
大多数美国同行将"增加收入"列为2023年的首要任务重点,三分之一的公司则选择了削减运营成本。
在服务战略方面,一半以上的公司在过去三年中增加了服务,但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增加服务的公司较少。增加最多的服务是电子学习、现场字幕服务、机器翻译后编辑(PEMT)、远程同声传译 (RSI)、配音和视频远程传译 (VRI),服务扩展主要由客户需求驱动。这点上来说和中国国内的情况是类似的,以上提及的这些服务内容大多数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近年来也都应市场的需求增加了,增长和降本也是永远的主题。
同时,这两年国内很多同行都在谈服务升级,不管是服务范围扩大还是做纵向延伸:比如做专利翻译的翻译企业向专利服务的其它领域做深;做汽车翻译的连带做汽车行业的情报收集;做营销文件翻译的帮客户做海外营销媒体的发布和维护;做待印刷文件翻译的也做印刷级别的排版和后续的印刷服务;做会议口译的去做会务执行或现场搭建;做网站翻译的同时做SEO和SEM执行,等等。当然每一种转型都需要探索,并不容易,也都会在尝试的过程中踩到一些坑,但只要是理性决策之后做出的战略调整,都非常有必要在曲折的过程中做出一些坚持。唐能翻译在过去的三到五年中逐渐布局了垂直领域和语种拓展(如医药、专利、网文游戏等泛文娱、英外国际化等)产品,同时在自己擅长的市场传播翻译产品中也做了纵向延伸,在给服务的品牌做好翻译的同时也涉足附加值更高的文案(如卖点、导购标题、产品文案、商品细节、口播文案等)的撰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竞争格局方面,多数美国同行将大型、全球性、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的公司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如:LanguageLine、Lionbridge、RWS、TransPerfect等;在中国,因为以上这类国际本地化公司的客户群体和本土的翻译公司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直接竞争的相对少,更多的同行竞争来自于翻译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价格低且规模大的公司是主要竞争对手,特别在招标项目中。
在兼并与收购方面,中美两地的差异一直很大。美国同行的并购活动保持稳定,买家持续性地在看机会,潜在卖家也在积极寻求或择机等待出售或与并购经纪人保持联系。而在国内,由于财务的规范性问题,估值难以合理计算;同时也会因为老板作为最大的销售员,一旦公司换手客户资源在并购前后可能会出现转移的风险等种种原因,兼并收购并不是一个常态。
3. 服务内容
机器翻译(MT)目前已被美国同行广泛采用。不过,MT在公司内部的应用通常具有选择性和战略性,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其潜在风险和效益。近三分之二的美国同行将机器翻译后编辑(PEMT)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客户,但TEP仍旧是最常用的翻译服务。在纯人工,纯机器以及机器翻译后编辑这三种生产模式中做选择时,客户需求是影响决策的最关键因素,其重要性超过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内容类型和语言配对)。
口译方面,美国市场的变化很大。约四分之三的美国口译服务商提供视频远程口译(VRI)和电话口译 (OPI),约三分之二的公司提供远程同声传译(RSI)。口译服务商的三大主要领域是医疗保健口译、商务口译和法律口译。这其中RSI似乎在美国仍然是一个高增长的利基市场。虽然RSI平台主要是技术公司,但现在大多数平台通过众包模式和/或与语言服务公司合作,为获取口译服务提供便利。RSI平台与在线会议工具(如Zoom)和其他客户平台的直接集成,也使这些公司在管理企业口译需求方面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当然,RSI平台也被大多数美国同行视为直接竞争对手。虽然RSI在灵活性和成本方面有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实施方面的挑战,包括延迟、音频质量、数据安全挑战等。
以上这些内容在国内有同有异,比如RSI,唐能翻译在疫情前就和一家平台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疫情期间这家平台自身的业务不少,但在疫情后因为越来越多的会议恢复采用线下形式,所以从唐能翻译作为一个口译提供商的角度,感觉现场口译需求的上升比较明显,RSI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RSI的确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补充,也是国内的口译服务商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电话口译OPI的使用本来中国市场就远低于美国,因为美国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医疗和法律,这一场景在中国是缺失的。
在机器翻译方面,国内翻译企业的服务内容中机器翻译后编辑(PEMT)是个鸡肋产品,客户很少会选择,他们更想要的是以近乎机器翻译的价格获得人工翻译同等的质量和更快的速度,所以机器翻译的使用更加是隐身在翻译企业的生产流程中,不论是否采用,都需要为客户输出合格的质量且低廉的价格(又快又好又便宜)。当然也会有客户直接给到机器翻译的结果要求翻译企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对,唐能翻译的体感是客户提供的机翻的质量与客户的预期相离甚远,人工校对需要深度介入,介入程度往往超出了PEMT的范畴,但客户给到的价格又远低于人工翻译的价格。
在唐能翻译的操作实务中,是不是用MT主要考量的依据还是稿件内容和类型,其次才是客户意愿。有些文件内容不适合PEMT,就需要跟客户沟通解释。今年唐能也碰到几家英译外的老客户,要求我们改用PEMT母语审校的模式,目前项目走下来效果还可以。客户节省了费用,但我们的PM工作量不减反增,所以在PEMT框架下翻译企业内部的生产协作模式如何优化还要好好推敲。
4. 增长与盈利
尽管存在宏观经济和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但2022年美国同行的增长仍保持了弹性,60%的公司收入增长,25%的公司增长率超过了25%。这种复原力与几个关键因素有关:语言服务公司的收入来自不同领域,这使得公司受需求波动的总体影响较小;技术(如语音到文本、机器翻译和远程口译平台)使企业更容易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实施语言解决方案,语言服务的用例不断扩大;同时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和政府部门持续增加相关支出;另外,美国英语能力有限(LEP)人口不断增加,且对语言无障碍立法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提高。
2022年美国同行普遍都是盈利的,平均毛利率在29%至43%之间,其中语言培训的利润最高(43%)。不过,与上一年度相比,笔译和口译服务的利润率略有下降,虽然多数公司提高了对客户的报价,但运营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仍然是影响这两项服务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2022年总体来说翻译企业的收入也是呈增长态势的。从毛利率水平看,应该说也和美国同行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从报价上来说特别是大项目的报价是往下走的,因此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不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是价格竞争导致的价格下行,所以在劳动力成本无法对应下降的情况下,积极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降本增效还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5. 定价
在美国市场,翻译、编辑和校对(TEP)的每字费率普遍增加了2% 到9%。ALC报告涵盖了11种语言的英语译入价格:阿、巴葡、简中、法、德、日、韩、俄、西、他加禄和越南语。其中英译简中的价格中位数是0.23美金每字,价格区间在最低值0.10到最高值0.31之间;简中译英的价格的中位数则是0.24,价格区间是0.20到0.31之间。
美国同行普遍表示:"客户希望人工智能和MT工具能够降低成本,但又无法放弃100%人工操作的质量标准"。PEMT费率比纯人工翻译服务普遍低20%至35%。虽然按字定价模式在整个语言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但PEMT的广泛使用已成为一些公司引入其他定价模式的动力。
口译方面,与上一年相比,2022年的服务费率有所上升。增幅最大的是现场会议口译,OPI、VRI和RSI服务费率也都增长了7%至9%。
与此相比,中国国内的翻译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经济环境的压力,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甲方控制成本,行业内价格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口笔译的价格都不升反降,特别是笔译价格。唐能翻译2022年被选入中国译协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之后一直倡导并且在2023年参与草拟了《翻译服务指导价格》,目前这一指导价格已经在委员会内部审议通过且试行,希望可以对甲方采购翻译服务时的价格合理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比中美市场的英中互译价格,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个价差空间,所以成为美国同行的生产外包服务商仍旧是一个销售方向。另外,国内在2020年评选了一批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上海等地的商委也会组织《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审批,鼓励企业的服务出口贸易,为海外企业提供服务,赚取外汇。唐能翻译在2023年也获批成为了上海市高质量服务贸易出口企业。这些扶持政策也值得我们本身就具有外向性的语言服务企业的关注。
6. 技术
1)TMS/CAT工具:MemoQ领先,50%以上的美国同行使用这一平台,其次是RWSTrados。Boostlingo 是最常用的口译平台,接近30%的公司表示使用该平台来安排、管理或提供口译服务。大约三分之一的语言测试公司使用Zoom提供测试服务。在机器翻译工具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亚马逊AWS,然后是阿里巴巴和DeepL,其次是谷歌。
这点国内的情况差不多,机器翻译工具的选择百花齐放,还有百度,有道等大厂产品以及细分领域见长的机器翻译引擎。国内同行中,除了本地化公司采用机器翻译的情况较为常见外,大多数公司仍然依赖传统的翻译方法。不过,一些技术实力强劲或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翻译企业也已经开始使用机器翻译技术,他们通常使用的机器翻译引擎是或购或租自第三方但是用自己的语料进行训练。
2)大型语言模型(LLM):具有出色的机器翻译能力,但同时也有其优点和缺点。在美国,语言服务公司在向企业大规模提供语言服务方面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的职责包括通过一系列技术驱动的语言服务来满足复杂的买家需求,并在人工智能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客户公司需要实现的语言服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而,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在内部工作流程中的应用还远未普及。约三分之二的美国同行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来启用或自动化任何工作流程。将人工智能作为工作流程推动因素最常用的是人工智能辅助词汇表创建。仅有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源文本分析;约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对翻译质量进行自动评估;不到5%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来实现口译员调度或协助口译员工作。尽管如此,大多数美国同行都在进一步了解LLM,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测试用例。
在这方面,一开始国内的大部分同行由于各种限制,无法充分将海外的诸如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产品融入到项目流程中。因此,他们只能将这些产品用作智能问答工具。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目前这些产品不仅可以用作机器翻译引擎,还成功地被融合到了润色、译文评估等其他功能中,这些LLM的多种功能可以被调动起来为项目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产品的带动下,国内也出现了自主研发的LLM产品。然而,根据目前的反馈,国内的LLM产品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来缩小这一差距。
3)MT,自动转录和人工智能字幕是最常见的人工智能服务。国内的情况类似,语音识别和自动转录等技术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降本增效明显。当然,随着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需求的增加,客户不断在有限的预算内寻求更好的性价比,技术提供商们也因此在努力地研发更好的解决方案。
4)在笔译服务的集成方面,TMS可与客户CMS(内容管理系统)和云文件库等各类平台集成;在口译服务方面,远程口译工具可与客户远程保健交付平台和在线会议平台集成。建立和实施集成的成本可能很高,然而集成可以直接将语言服务公司的解决方案嵌入客户的技术生态系统,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半数以上的美国同行认为集成对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约有60%的公司通过自动化工作流程接收部分翻译量。在技术战略方面,大多数公司采用购买方式,35%的公司采用了"购买和自己搭建“的混合方法。
在国内,大型翻译或本地化企业通常会开发内部使用的集成平台,部分甚至会将其商业化。此外,一些第三方技术提供商也推出了自己的集成产品,将CAT,MT,LLM进行整合。通过在流程上进行再造,将人工智能与人工翻译相结合,打造更智能化的工作流程。这对语言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培养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翻译行业将更多地出现人机耦合的场景,这些变化反映了行业向更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的需求。翻译人员需要学会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具,以提高整体翻译效率和质量。
唐能翻译在这方面也积极地进行了尝试,将集成平台应用于自己的生产流程中。目前我们还处于探索期,这对项目管理人员和译者来说带来了工作习惯上的挑战,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同时,使用效果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然而,我们认为这种积极的探索是必要的。
7. 资源供应链与人事
近80%的美国同行表示面临人才短缺问题。销售、口译译员和项目经理在需求旺盛而供应短缺的职位中名列前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但销售职位比上一年增加了20%,而行政主管职位则下降了8%。"服务导向和客户服务"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视为未来三年员工最重要的技能。项目经理是最常被聘用的职位,大多数公司都聘用了项目经理。只有不到20%的公司雇用了技术/软件开发人员。
这点在中国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全职人事方面,翻译行业很难留住优秀的销售人才,特别是又懂生产又懂市场和客户服务的销售人才。即便退一步说公司业务就靠做老客户,老客户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服务好也需要价格合适经得起竞争,同时对客服人员的服务导向能力(深度理解翻译需求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语言服务方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项目把控能力(把握资源和流程,控制成本和质量,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包括新的人工智能工具)也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资源供应链方面,在唐能翻译的业务实操中会发现国内这两年越来越多出现一些新的需求,比如:中国企业走出去所以需要在国外当地的翻译资源;企业出海相配套的各小语种的资源;垂直领域里的专门人才(不论是医药,游戏,还是专利等,相应的译者资源体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相应背景和经验基本无法进入);口译人才总体不缺,但需要服务时间上更灵活(如服务按小时甚至更短来计费,而不是传统的半天起价)。所以翻译企业的译者资源部已经越来越不可或缺,是业务部门最紧密的支持团队,需要有和公司业务体量相匹配的资源采购团队。当然,资源的采购不仅涵盖自由译者,也包括同行协作单位,这点之前已有提及。
8. 销售和营销
Hubspot和LinkedIn是美国同行的主要销售和营销工具。2022年,企业平均将年收入的7%用于市场营销。
与此相比,国内没有特别好用的销售工具,领英在国内无法正常使用。销售方式要么就是疯狂投标,要么是管理者自己做销售,规模化组建销售团队的少。客户转化的周期太长,对“销售”的岗位能力理解和管理停留在比较初级的状态,也是招聘销售团队后出效缓慢的原因。
营销方面几乎每个同行也都在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唐能翻译也有做自己的微信视频号,同时B站,小红书,知乎等也有一定的维护,这类营销主要是偏品牌的;百度或谷歌的关键词SEM和SEO则是偏直接转化的,但近年来问询转化成本越来越高,除了搜索引擎的竞价越来越高的原因之外,专门运营广告的营销人员的成本也是上升的,而且广告带来的问询质量良莠不齐,也无法按企业定位的客户目标群体来,效率不高,因此近年来也有不少国内同行放弃了搜索引擎广告,更多地使用销售人员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销售。
和美国同行业将年收入的7%用于市场营销相比,国内的翻译企业这部分投入都是偏少的。投入少主要还是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怎么做才有效。B2B的翻译服务做“内容营销”不容易,什么内容能吸引客户是营销落地的难题。
9. 其它方面
1)标准和认证
半数以上的美国同行认为ISO认证有助于保持竞争力,但并非必不可少。最受欢迎的ISO标准是ISO17100:2015认证,每三家公司中就有一家通过认证。
中国国内的情况是大多数招标项目以及部分企业的内部采购中会要求ISO9001,所以这个作为一个硬性指标大多数翻译公司还是要认证的。相比来说,ISO17100就是加分项了,更多的国外客户会有这个要求,所以翻译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客户群体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做此项认证。同时,国内还有中国翻译协会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战略性合作推出的笔译服务A级(A到5A)认证。
2)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50% 的美国同行将收入作为业务指标,28%的公司将利润作为业务指标。最常用的非财务指标是客户反馈、老客户、成交率、订单/项目数量和新客户。在衡量产出质量方面,客户反馈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这点国内的情况差不多。
3)条例和立法
美国小企业协会(SBA)更新的规模标准于2022年1月生效。笔译和口译公司的门槛从800万美元提高到2250万美元。SBA小型企业有资格获得联邦政府的预留采购机会,还可参与各种企业发展计划、导师计划,并有机会接触各类专家。这点国内的情况不太一样,国内有小微企业的概念,扶持更多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
4)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
超过 80%的美国同行已经实施了政策和程序,以此作为以下措施防止网络事件。半数以上的公司实施了事件检测机制。近一半的公司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公司内部确立了与网络安全有关的角色和职责。这点比大多数的中国翻译企业要做得更严格。
二.总结来看,在ALC报告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同行企业的这样几个关键词:
1. 增长
2023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美国的语言服务行业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大多数公司都实现了增长且收入趋于稳定,但是当前的环境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增长“仍旧是语言服务公司2023 年的关注焦点,具体表现为继续扩大销售团队,优化口译和笔译员的资源供应链。同时行业内的并购水平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希望借以进入新的垂直领域和区域市场。
2. 成本
虽然公司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挑战;优秀的销售代表和项目经理供不应求。同时,控制成本的压力使得以优惠的费率招聘熟练的自由译者变得更具挑战性。
3. 技术
技术变革的浪潮不断重塑语言服务业的格局,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和战略决策: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与人类的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何将新工具融入到工作流程中?一些小公司对能否跟上技术变革的表示担忧。不过,大多数美国的翻译同行对新技术有着积极的态度,并相信行业有能力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4. 服务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是美国翻译同行反复提出的主题。根据客户需求调整语言解决方案和战略的能力被视为语言服务行业员工最重要的技能。
以上几个关键词在中国国内也同样适用。ALC报告中“增长“的企业都不是50-100万(美元)营收的小企业,唐能翻译的感受也是国内翻译业务近几年趋于流向更有规模的翻译企业,呈显著的马太效应。从这个角度来看,增加营收还是首要任务。在成本方面,翻译企业之前采购的翻译生产价格更多的是人工翻译或校对或PEMT的价格,而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PEMT输出人工翻译质量的新型需求模式下,如何调整生产流程,向合作译者采购一个”在MT基础上做深度校对最终输出人工翻译质量“(不同于简单的PEMT)的新成本,同时给出对应的新的工作指南,就成为一件紧急且重要的事。
在技术方面,国内同行也一样在积极地拥抱技术做出一些必要的生产流程上的调整。在服务导向方面,唐能翻译的体感是牢固的客户关系还是要靠不断修炼自己,经营品牌,锤炼服务,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衡量质量的评价指标是“客户反馈”,而不是自认为的“已经实施了完善的生产和质控流程”,一有困惑就出门,走近客户,多听听客户的声音是客户管理的重中之重。
2022年虽然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一年,但大多数国内翻译公司还是实现了收入增长。2023年是疫情恢复后的第一年,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AI技术的双重冲击,翻译公司的增长和盈利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技术降本增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胜出?如何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以客户为中心,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出海进程中的国际化语言服务需求?这些问题中国的翻译企业都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中。除去国情差异的部分,我们还是能在《2023ALC行业报告》中从美国同行的身上找到一些有益的借鉴。
本文由苏洋女士(上海唐能翻译咨询公司总经理)供稿
2024年1月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4-02-01/20852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