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4月2日上午10点10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四病区主任苏国锋,做客河南新闻广播《大医生来了》节目,这次的节目内容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非自
4月2日上午10点10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四病区主任苏国锋,做客河南新闻广播《大医生来了》节目,这次的节目内容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高发,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约为14%-56%。它在我国也并不少见。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孩子,正在或明或暗的地方一次次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当伤害自己时,孩子们在表达什么?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如何求助?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常有可疑的伤痕,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类青少年的数量显著增加,他们令家长束手无策,使老师一筹莫展,他们没有安静的当祖国的花朵,反而拿起了美工刀在手臂上肆意雕刻,用道道划痕诉说着内心的酸楚,标榜着自己所谓的青春,或许手臂上凌乱的刻痕与不断滴落的鲜血才能表明他们的内心,在外界看来,这些游走在悬崖峭壁边缘的孩子亟需帮助,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早期就能知晓甚至有效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应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苏国锋就非自杀性自伤相关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做出了解答:
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抑郁症中尤其常见,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呢?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常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
非自杀性自伤多见于哪些人?
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且常首发于青少年的早期阶段,最近几年关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抑郁症状与非自杀性自伤往往同时出现,抑郁症预示着 自伤行为发生率的显著增加。自伤行为是未来自杀行为发生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之
非自杀性自伤是疾病吗?
一直以来,非自杀性自伤并未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单独的诊断。由于非自杀性自伤好发于青少年,有强烈的负性情感、自我伤害性行为及其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将非自杀性自伤作为临床上的一个单独诊断是很有必要的。最新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将非自杀性自伤单独提了出来,作为一个诊断草案,并呼吁需要更多的研究。
这样的现象心理科很常见吗?
接诊的过程中这样有自伤行为的孩子真的不少,初期常具有隐蔽性,通常只能被家人无意间发现,甚至有的父母一直不知道孩子在伤害自己。
这样的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约为8%-25%。大部分自伤在 12-14 岁之间出现,18岁后逐渐减少,往往会持续 10-15 年,也可能会持续几十年。有17%-60%的自伤者终生都有这样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反复自伤,很有可能是得了某种精神疾病的表现,比如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
自伤行为的表现有哪些呢?
自伤行为的表现常见的有十几种,比如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用力咬自己、用绳索捆绑自己、食用不能吃的食物、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等行为,其中最常见的是刀割。
孩子有自伤行为就是想自杀吗?
其实自伤行为与自杀有一定关系,但不能把自伤行为等于自杀:自伤行为不是真的想自杀,目的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自伤的人,会觉得割腕很舒服,很痛快,很真实,很刺激,甚至血的味道都是很爽,是通过身体的疼痛,来缓解心理、精神、甚至灵魂的烦恼,所以割腕以后就一种释放的快感,也有刷存在感的感觉,与吸毒的感觉有类似之处。但自伤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造成意外死亡。自杀者心理体验极其痛苦,没有生命意义,自杀是一种痛苦消除,生命解脱的感觉,所以对割腕是没有感觉的,只是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快结束生命。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
这是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有自伤行为时,最想不通的问题。其实造成孩子自伤的原因很复杂,下面是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一些可能因素。
①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自伤。
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发生自伤行为。
②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缺少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矛盾重重,导致孩子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情绪,遇到困难后不能及时获得支持。
成长经历: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孩子长期被忽视、遭受暴力/虐待等,导致孩子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应对困难时,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处理。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与NSSI行为直接相关。
③学校因素
同伴: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之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相互模仿,如与同伴关系不好、同伴中有自伤行为,青少年自伤的风险会增加。
学业: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老师的责罚、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
④社会因素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容易获取和传播自伤行为,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到自伤行为的危害。
反复自伤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我们医生遇到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中,有少部分会反反复复伤害自己,像是“上瘾”了一样,孩子们自伤时是怎么想的呢: ①为了缓解不良情绪
自伤的孩子常常有非黑即白的思维特点,容易片面关注负性事件,忽略积极方面,也更容易遭遇困境而产生不良情绪。同时,出现这些不好的情绪后,因为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只能采用冲动、极端的方式比如自伤来调节。用肉体痛苦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
②为了表达自我愤怒
由于强烈的自恨产生的自我惩罚行为。青少年可能习惯性地惩罚或贬低自己,通过自伤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他们在自伤前会出现一系列负性情绪,感到沮丧甚至厌恶自己,为了减少或削弱这些情绪,实施自伤来实现自我协调和自我平衡。
③为了应对情感麻木
自伤可能是为了不让自己麻木、重新产生情感和身体感觉的一种方式,这样产生的疼痛,让自己感觉真实或再次活着。适度痛感可能会引起少部分人的欣快感,此类行为类似成瘾。作为强烈的知觉感受,在一个人与现实逐渐脱节时,痛苦可能可以帮他清醒,甚至确认自己还活着。
④为了引起他人关注
自伤可能是一种求救、避免被忽视的方法,可以通过自伤来影响他人、更被重视,如获得家人的关注与陪伴、满足自己的要求。通过自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或操纵别人。
⑤为了抵抗自杀冲动
自伤可能是为了抵抗自杀的冲动,代替自杀的意图。比如青少年可能在察觉到自己有自杀倾向时,通过自伤来缓解自杀想法,但因自伤行为造成了意外死亡的情况也存在。
⑥为了表明自我身份
自伤可能是确认自我边界的一种方式。自伤的青少年可能缺乏正常的自我意识,通过在皮肤上做标记等方式从而确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区别,表明自己的身份或自主权。
⑦为了寻求兴奋刺激
部分青少年认为自伤可以“提供一种令人兴奋或刺激的感觉”,超过10%的青少年选择自伤的理由是“我认为这很有趣”。个别人有模仿成分在里面,如看到某个片子觉得痛苦时这样搞一下很酷,自己也试一下,但这一般不引发持续的自残。
遇到有自伤行为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从家长的角度: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第一反应就是担心,生气,指责,甚至自乱阵脚。其实与孩子沟通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①及时发现并制止自伤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②学习接纳,提高养育技巧
孩子在长大在变化,家长也是需要适应他们的变化,了解他们每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各种状况,提高亲子沟通技巧,学会鼓励、倾听孩子,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获得自主体验。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
③处理好父母自身的情绪
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在事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创造稳定、有序、平和的家庭环境,培养积极关注、平等沟通的家庭氛围。
孩子像个垃圾桶装下了你们的负面情绪,他又要往哪里去倒呢?
④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应对
家长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及时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患病的可能性,要及时就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
2.从学校的角度
①接纳关心学生,个体化帮助。
学校应该关心、接纳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积极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辅导并制定个体帮助的方案。
②建立预防与预警机制。
学校应纠正校园排斥、孤立及欺凌行为,建立自伤行为的预警机制,主动发现高风险学生,及时处理学生在校的自伤行为,防止自伤在学生中的蔓延。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应该通过媒体、书籍等媒介正面、积极地向公众传达儿童青少年自伤的正确知识,纠正大众对于自伤行为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态度,并向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求助途径,给予有自伤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更多的理解、重视和引导,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4.从医学的角度
最主要是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一般作为二线选择,通常只有在共发精神疾病或严重自伤行为时采用,如果共患精神疾病,需针对该精神疾病选择相应药物治疗。
我们又能对这样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①首先,尝试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寻找安全的替代行为来舒缓情绪。
可以尝试自己能想到的任何健康的、无害的行为来替代自伤。比如,当想要自伤的时候,用手握住冰块,用力挤压,让彻骨的寒意麻痹并分散你的注意力,或者用红色记号笔在身上狠狠地画下去,来替代刀割。
②其次,学会转向快乐的活动。快乐的活动可能不会马上消除痛苦,但可以起到舒缓的作用,如音乐、电影、散步、运动等。
③学会求助。请记住,你永远都有求助的权利。当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你还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也许他们会更加理解你的感受,帮助您走出心理的阴霾。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苏国锋最后呼吁:通过今天的节目,旨在提高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识和预防,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尤其是家长的重视,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长。(苏国锋 李丽)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1-04-08/19157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