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九院心理医院张凤林说:老年焦虑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来源:北方资讯网 浏览

小编:  老年焦虑症本身而言属于比较容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因识别率低,所以不易察觉,往往发展转型为其它严重精神类疾病,导致治疗困难。由其引发的自杀概率与日俱增,成为老年健康的一

  老年焦虑症本身而言属于比较容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因识别率低,所以不易察觉,往往发展转型为其它严重精神类疾病,导致治疗困难。由其引发的自杀概率与日俱增,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不容忽视。11月4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张凤林做客郑州经济生活广播《品牌会客厅》周三特别节目《寻医问药帮你办》,和主持人嘉璐一起以《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老年焦虑》为题向大家分享老年人心理相关疾病。  

  一、老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老年期的定义:目前一般是以年龄尺度来划分老年的界限。通常我们认为,老年期是指从60岁起到生命结束为止的时期。这是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明显衰退的时期。老年人,按照国家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首先,老年人在外观上有许多显著的生理变化,如头发变白,稀疏脱落;皮肤多褶皱,弹性降低;出现“老年斑”“老年痣”;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脸型改变、步态缓慢、弯腰驼背等。其次,机体的不稳定性增高,反应迟钝。体内水分减少,结缔组织中纤维成分增高,出现脏器萎缩、重量减轻、组织器官的储备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等现象。这是一系列慢性退行性衰老变化,表现在各大器官系统上,如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免疫功能系统等方面。①感知系统方面:针对老年人的感知觉特征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各感知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老年退行性变化,尤其是视觉和听觉障碍的逐渐显现,影响对周围环境的信息接收。②肌肉骨骼系统方面:由于内脏功能衰退,肌肉萎缩,一般70岁老年人的肌肉强度仅相当于30岁时的一半,导致老年人无法承受大强度的剧烈运动。③思维系统方面:老年人脑细胞开始减少,脑组织开始萎缩,神经传导的速度也较年轻时大幅度降低,从而造成老年人普遍的动作缓慢,状态不稳,运动障碍,反应能力差的行动特征。

  老年人心理活动特点:人到老年,生理活动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一)智力特征

  智力是一种潜在的、非单一的能力,它是一种知觉、分析和理解信息能力的复杂混合体。这种智力到老年后,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而下降,但其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且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成人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液体智力指与知觉整合、近事记忆、思维敏捷度、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晶体智力指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累积有关的能力,如词汇、理解力、常识等,一般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以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缓慢。

  老年人记忆减退以近事遗忘为主,表现为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记不起来,以致经常找不到东西甚至怀疑被窃,而随意谴责他人;由于远事记忆衰退不明显,所以常叨唠往事,留恋过去,讲话啰嗦,而对新事物不容易接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遇到不熟悉的任务时容易感到疲乏、沮丧与激怒。总之,老年人在记忆力、计算力、言语能力和空间构图能力方面比中年人有明显的下降,但在定向力方面则无显著变化。

  (二)记忆特征

  一般来说,记忆力从50岁开始就有所减退,70岁以后更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意义记忆减退较少,机械记忆减退较多。总体上说,老年人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的,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三)个性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持续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波动的一面,而稳定多于变动。

  老年人的性格类型①整合良好型:表现为对生活满意度高、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②防御型:表现为刻意追求目标,否认衰老,活到老、干到老,并乐在其中。③被动依赖型:表现为强烈依赖和盼望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和体恤,或对外界缺乏兴趣;④整合不良型:有心理问题,需要在家庭照料和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

  (四)情绪情感特征

  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无价值感:退休后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不安全感:有些老年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患者,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5.害怕孤单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这类老年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二、老年健康的内容

  老年健康不仅仅包括老年人在身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健康,还包含认知、记忆、情绪、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老龄健康的完整内涵,这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均与老年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例如,老年期常见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为身心疾病。

  因此,广义上讲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狭义上讲,老年人心理健康与每个家庭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

  三、老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老年期人体各系统器官的老化,不可避免地导致老年期出现各种躯体疾病,同时对心理健康也造成影响。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躯体疾病,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状况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识别心理问题,使很多能够治愈的心理障碍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根据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纬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时候要全面考察以下5个方面。

  认知效能:老年人能保持基本的日常认知功能,如: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能生活自理,完成日常任务,这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老年人还应该能在学习新事物中发挥智力潜能,不断提高认知效能。

  情绪体验:老年人一生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情绪体验较深刻,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长。老年人要有良好的情绪调适能力,才能使情绪稳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自我认识:老年人要不断地认识自我,能正确地了解和评估自己。

  人际交往:老年人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主动与他人联系,尤其要和家人沟通,理解他人,关爱和帮助他人。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支持,这是积极生活的重要环节。

  适应能力:老年人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适自己,积极应对自身老化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面临的生活事件,保持良好心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耐受挫折,尽快复原恢复正常生活。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症往往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脾气暴躁等。因其症状特点与其它精神类疾病有类似之处,所以极易混淆。可通过以下情况辨别老年焦虑症:痛苦,但查不出病. 病人多方奔走于综合医院,见医生就滔滔不绝地说: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等。头胀,脑门冒汗,但颅脑CT无异常;胸口发堵,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异常;厌食,胃胀气,但胃肠透视、胃镜检查无异常;血化验正常。偶有病人血压、血糖偏高,但无病史,与痛苦程度也不符。提示无器质性病理改变的疼痛、紧缩感、颤抖、出汗、头昏、气短、恶心、腹痛、衰弱等,是焦虑症躯体焦虑的复杂表现。其原因是过度的内心冲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亢奋。依赖,但意识不到. 依赖医院,依赖亲人。病人常在儿女们的搀扶簇拥下,由西医转到中医,由门诊转到住院处,一年四季时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后增益效应”,即神经症(包括焦虑症)产生后,病人缺乏安全感,需要呵护关照,达到精神上和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南辕北辙式的过度治疗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使病人因病“受益”,于是神经症持续下去。担忧,但不现实. 身体本无疾病,或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地问医生;担忧看病花钱多,其实病人家境好,儿女都劝其别心疼钱;过分不放心老伴,不放心儿孙等等。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 成瘾,但不能自拔. 因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安定、佳静安定、氯硝安定等)药物,病人不同程度上瘾。自杀,但不隐瞒. 许多病人说,宁可断胳膊断腿,也比得焦虑症强。因老年人耐受性差,经不住折磨,一些病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他们毫不隐瞒自杀想法,经常唠叨: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不行,我得去死,你们谁也帮不了我。他们让家人去买安眠药,甚至商量怎么个死法。无论家人怎样劝说,帮其找乐,悲剧还是发生了。

  (一)定义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经常或持续的、显著的紧张不安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简称GAD。这种焦虑与周围任何特定的情境没有关系,一般是由过度的担忧引起。典型的表现常常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未发生的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如担心自己或亲戚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使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惕。一般来说,GAD患者的焦虑症状是多变的,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

  焦虑和烦恼: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害怕性期待、易激惹、对噪声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担心。如果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者,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但经常担心的也可能是某一、两件非现实的威胁,或生活中可能发生于他自身或亲友的不幸事件。例如,担心子女出门发生车祸等。这类焦虑和烦恼其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是广泛焦虑的核心症状。这类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以致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躯体的表现:表现为运动不安与肌肉紧张。运动不安可表现为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走动,无目的小动作增多。肌肉紧张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消化系统 口干、吞咽困难有堵塞感、食管内异物感、过度排气、肠蠕动增多或减少,胃部不适,恶心,腹疼,腹泻。

  (2)呼吸系统 胸部压迫感、吸气困难、气促和窒息感、过度呼吸。

  (3)心血管系统 心悸、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

  (4)泌尿生殖系统 尿频尿急、勃起障碍、痛经、闭经。

  (5)神经系统 震颤、刺痛、耳鸣、眩晕、头痛、肌肉疼痛。

  (6)睡眠障碍 失眠、易醒。

  (7)兴奋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

  其他症状: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思维、人格解体等症状。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要确定自己是不是患了广泛性焦虑障碍需要由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来判断,首先要排除躯体上的疾病,然后再考虑精神障碍。目前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目前有好几个版本,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简称CCMD-3,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简称ICD-10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诊断标准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下是DSM-5标准。

  (1)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

  (2)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3)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儿童只需一项:①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②容易疲倦;③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④易怒;⑤肌肉紧张;⑥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或休息不充分、质量不满意的睡眠)。

  (4)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5)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目前的治疗已经非常成熟,最佳的治疗要在专业的机构里,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行施,最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辅助的物理治疗更好。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有较明确的疗效,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疗法等。还包括音乐治疗、体育锻炼等。

  1.支持性心理治疗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倾听、鼓励、支持等共情技巧让患者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爱,通过这种良好的关系向患者传递有关焦虑的知识,培养积极情绪,降低患者对疾病的继发焦虑,同时维护或提升患者的自尊感,尽可能减少症状对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咨客的适应能力,在其先天的人格、天赋与生活环境基础上保持或重建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2.认知行为治疗

  目前普遍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最优选择。根据前文描述的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特点,这一疾病的许多方面都可作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干预的焦点,包括对威胁感知升高的倾向;对于可能灾难性后果的预期;面对矛盾或模棱两可情景时解决问题困难;担忧的核心特征及焦虑的躯体症状。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已发展出多种治疗方案,包括认知重构,行为焦虑处理,腹式呼吸和放松技巧,适当的暴露疗法及焦点解决等。

  3.精神分析治疗

  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处理童年创伤,清理印痕反应,认识领悟和重建等方式,使患者充分认识到,他之所以生这样的病,最重要的原因是用儿童的方式解决成人的问题,如今他已经是成人了,要用成人的方式来解决成人的问题,精神分析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人格成长和完善,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应对人生路上的困难,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4.团体心理治疗

  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或紧张刺激或生动活泼或温暖保持等场景,增加患者的参与感、同类感和价值感,个人力量渺小,团队力量就不一样,这样团队裹着个人向前,走出焦虑的泥沼。

  5.其他方法

  临床经验表明,心理治疗有它的局限性,单纯的心理治疗不一定让人满意,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常常是多种流派,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在专科医院经过规范的治疗,治愈率还是很高的,个别情况下,尽管焦虑症状常迁延不愈,但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精神残疾和社会功能丧失。但若发展为重性抑郁障碍则需要特别关注。

  五、急性焦虑发作

  (一)惊恐障碍的定义

  惊恐障碍也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为特征。患者在某些境遇下突然感到惊恐、失控感、发疯感、崩溃感、濒死感,为此惊恐万状,四处呼救,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功能失调,如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发抖、恶心、头昏头晕等现象,起病快,终止也快,其症状持续数分钟或半个小时,长时间发生则罕见,发作之后情绪就逐渐缓解,但发作后仍可有数小时感到紧张、衰弱等。

  典型的惊恐障碍是间歇性发作的,也是不可预测的。在老年人中,由于每个人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同,对表现的描述就差别很大。但是都会有同一种感觉,就是经常觉得自己活不成了,对死亡极度恐惧,之后可能会去医院检查,通常躯体上并没有多大问题。

  临床表现:惊恐障碍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在惊恐障碍中发作不限于发生在特定的可预料的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包括3部分。

  典型表现: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有的还出现过度换气(因为感觉不到呼吸而加快呼吸,导致二氧化碳不断被排除而浓度过低,引起次发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症状可自行缓解。

  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

  求助和回避: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伴;个别情况会继发广场恐怖症。

  (二)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

  要确定自己是不是患了惊恐障碍需要由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来判断,首先要排除躯体上的疾病,然后再考虑精神障碍。目前对于惊恐障碍的诊断目前有好几个标准,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简称CCMD-3),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简称ICD-10)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诊断标准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下是DSM-5标准。

  A.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一次惊恐发作是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惊恐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的症状。

  a.心悸、心悸或心率加速。

  b.出汗。

  c.震颤或发抖。

  d.气短或窒息感。

  e.哽咽感。

  f.胸痛或胸部不适。

  g.恶心或腹部不适。

  h.头晕、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厥。

  i.发冷或发热感。

  j.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

  k.现实解体(感觉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

  l.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

  m.濒死感。

  注:可能观察到与特定文化相关的症状(例如,耳鸣、颈部酸痛、头痛、无法控制的尖叫或哭喊),此类症状不可作为诊断所需的4个症状之一。

  B.至少在一次发作之后,出现下列症状中的1~2项,且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a.持续担忧或担心再次惊恐发作或其结果(如失去控制、心肌梗死、“发疯”)。

  b.在与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显著的不良变化(如设计某些行为以回避惊恐发作,回避锻炼或回避不熟悉的情况)。

  C.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

  (三)惊恐障碍的治疗

  目的在于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和引起广场恐怖。

  (一)早期治疗

  在处理初次的惊恐发作时,一般先让患者反复学习教科书中有关惊恐障碍的章节,并向患者说明由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貌似可怕,其实是无害的,并解释患者的“担心失去自我控制或死去”想法是焦虑导致的认知障碍会使焦虑进入恶性循环,从而防止惊恐障碍的进一步形成,患者应被告知回避行为的重要性,回避产生惊恐障碍的场所会导致广场恐惧。

  (二)心理治疗

  用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之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临床实践发现,惊恐障碍患者非常需要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倾听、鼓励、支持等共情技巧让患者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爱,通过这种良好的关系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以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计划组织同类患者参加小组治疗,互相帮助,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临床心理师来实施。主要是帮助患者识别惊恐发作的可能诱因。个体的惊恐发作诱因可能是某些想法、情境或心跳的细微变化所引起的。一旦患者理解惊恐发作是独立于“诱因”存在的,不是由所谓的“诱因”引起的,其引发惊恐发作的作用就会减弱。

  (1)呼吸训练 教会患者调节呼吸频率不要过度换气(因为感觉不到呼吸而加快呼吸,导致二氧化碳不断被排除而浓度过低,引起次发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可使惊恐发作显著减少。

  (2)暴露疗法 让患者通过默想,暴露于惊恐发作时的躯体感受,以消除患者对各种自主神经反应的恐惧。对有恐怖性回避行为或继发广场恐怖的患者,宜采取现场暴露使患者能逐步适应害怕的情境。

  (3)放松训练 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下肢各组肌肉达到减轻焦虑的目的。也可让患者学会保健气功,放松全身肌肉、调节呼吸、意守丹田消除杂念。

  (4)认知重建 对患者发病时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给予合理的解释让患者意识到这类感觉和体验是良性的对健康不会导致严重损害。

  3.精神分析治疗: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处理童年创伤,清理印痕反应,认识领悟和重建等方式,使患者充分认识到,他之所以生这样的病,最重要的原因是用儿童的方式解决成人的问题,如今他已经是成人了,要用成人的方式来解决成人的问题,精神分析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人格成长和完善,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应对人生路上的困难,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老年焦虑的预防

  目前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成因的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无法有针对性有效地对其进行预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总结出的“五多”对于预防广泛性焦虑障碍还是比较有效的,具体如下。

  多学习:我们的很多困惑都在于我们的无知,焦虑也不例外,因此需要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学习有用的东西,这些能帮我们谋生,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学习无用的东西,这些能让我们感到充实,更能让我们感到快乐。

  多交流: 生活中多结交健康向上的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多与他们互动,良好的人际交流不仅能让人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能有力地克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扰,与这些朋友为伍,你将获得更多的人生参照,获得更多更好的幸福感。

  多参与:社会上有很多团体,很多的圈子,也有很多活动,抱一颗谦卑的心,参与进去,体验下去,这样你就不会孤独,你会有更多的同类感,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你的自我,彰显你的自信,获得更多更好的存在感。

  多行动:心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想得多、做得少,很多想法,很多愿望都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些未完成的东西足够多的时候,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因此要多行动,有想法就行动,就去做,做成了有经验,做砸了有教训,怎么做都有收获。

  多兴趣:良好的兴趣和个人爱好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源泉,这些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也会让我们获得足够的休息和休闲,更会增加我们人生的阅历和个人体验,让我们有一种满满的价值感和愉悦。

  张凤林: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多年来在医院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个案工作经验,深入理解来访者的心理痛苦,见证个人成长。擅长领域:各种情绪障碍,婚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张凤林)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0-11-10/18603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