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96岁,摆摊30年,坚持多年不涨价。因为这些标签,在郑州街头卖菜馍的张玉珍老人火了。有人开着豪车前来品尝6块钱的菜馍;有人从哈尔滨飞来郑州出差,特意空出一天等待张玉珍;还有人开
96岁,摆摊30年,坚持多年不涨价。因为这些标签,在郑州街头卖菜馍的张玉珍老人火了。有人开着豪车前来品尝6块钱的菜馍;有人从哈尔滨飞来郑州出差,特意空出一天等待张玉珍;还有人开着四个手机直播,和“家人们”介绍张玉珍的摊位……
4月13日,深夜的郑州街头,张玉珍让所有人失望了——她消失了。14日,笔者去郑州出差,来到张玉珍摆摊的街头。周围的商贩说,前两天,民警对围观张玉珍的人员进行了劝离。
后来笔者联系到了张奶奶,她说自己累了,“累,非常累,站在那5个小时,受不住”。笔者追问她的人生故事,追问她的生意、疲惫和惆怅,她却匆匆挂掉电话,说:“大家都对我很好,但是有些事情是你想象不到的,丫头。”
4月14日,23点,张玉珍消失在街头的第二夜。
那个她常摆摊的路口,店铺大多已经打烊,街道昏暗。这条街近于金水区和惠济区的交界处,附近是一条在建的地铁线路。
马路宽广,不时有出租车经过,代驾聚集在路口,远远看上去,这里和数千万个中国城市路口并无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一个问题在一个个夜宵摊前一遍遍响起:“那个摆摊的奶奶会来吗?”
董阿伯夫妻是张玉珍的朋友,他们在路口经营着5个夜宵摊位,地点就在张玉珍的菜馍摊隔壁。10多年来,他们一起摆摊,彼此照应。
“炒面,炒好了没?”董阿伯一边嚷着,一边将面条和素丸子放进锅里焖煮,又跑到另一个摊位,将毛豆、花生从卤水里捞出,堆在大圆盘子里,递给食客。
“哎,那个老奶奶呢?”一位本地食客在摊子前问。今夜,他和朋友出来遛弯,特意绕远路走到这里,只为看一眼张玉珍。
董阿伯没有回答,只顾手头的事情。“她今天不会来了,老太太可使得慌(河南话“累”的意思)。”董阿伯的妻子说。
站在路口的两人闻讯而来。他们是从哈尔滨来郑州出差的上班族,被老太太的精神打动,觉得特别励志,“奶奶这么大年龄,但还是积极努力地去生活。”
特意赶来路口,他们并不想买馍,也不想打扰奶奶,只是想拍个照,留个纪念。昨晚没等到张玉珍,他们特意将回去的行程推迟了一天,再次前来。
然而今夜,他们依然失望而归。
像流浪大师沈魏、小马云范小勤、拉面哥程运付爆红时一样,张玉珍的摊位前成为互联网流量最高的地方之一。
有年轻人专程开着旅行车、豪车前来买老人的菜馍;有衣着光鲜的姑娘,卷起袖子希望帮助老人擀面皮;还有很多时刻对准她的手机和摄像机……
如今,那些蹲点的网红主播们,统统消失了。车辆来而往往,很少有车专门为这个路口停留。摄像机、人群、刺眼的直播灯都随着张玉珍的消失联袂退场。
零点三十分左右,一位路过的阿伯举起手机,镜头从左至右扫过马路,记录下这个略显寂寥的夜晚。
左边的白色杆子处即为菜馍摊位置
比起自己的名字,张玉珍更广为人知的,是“郑州96岁摆摊奶奶”。
2021年4月8日,郑州摄影师张志刚发布一条采访张玉珍的抖音视频,点赞数很快超过260万。
事件迅速发酵,在被各大媒体转发后,新浪微博上和“摆摊奶奶”相关的话题,最高阅读量达到了2.7亿。
视频中,96岁高龄的张玉珍的很多金句,打动了很多人。
“歇着不如做点有价值的事情。”
“年轻年老不就是眼一睁一合的事吗?”
“年轻人正是发愤图强的时候,老年人应该向他们学习。”
“只要是钱来的正道,没有不容易的事。来的不正道,再容易也不容易。”
实际上,这已经是张玉珍第二次走红了。
她来自河南周口市,很早就独自外出做小本生意。她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在城市里稳稳地扎了根。
谈起做生意的这段经历,张玉珍曾说:“一生做生意没有失败过,可是从来没落住钱。”她的钱大多只够用来贴补家用。
由于常年在外地闯荡的缘故,她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后,张玉珍原本能在人生的滚轮上休息片刻,但她却想继续出发,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这一辈子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已经停不下来了。”
她卖菜馍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也很喜欢吃。一到深夜,张玉珍便骑着自行车来到路口,23点出摊,揉搓面团、擀面皮、铺上菜馅,烙饼。
5点收摊,然后骑着自行车去赶早集,挑选时令蔬菜。一般菜馍只需要放韭菜和菠菜,她为了把菜馍做得更香,还另外备齐了荠菜、小茴香、粉条、豆腐等材料。
买菜回家后,她要把所有的活干好。吃过午饭,才迎来属于她的休息时光。
这样日夜颠倒的日子,张玉珍一过就是30年。她守着那个繁忙的路口,也守着许多深夜为生计奔波的人。
从小学就开始光顾奶奶摊位的食客王浩然(化名)回忆道,张奶奶的菜馍“个大”“给的菜非常多”, 价格实惠,一直都是6元一个,面饼是她纯手工做。
“味道也不特别,就是家里老人做的家常味。”这味道他吃了十几年。
张玉珍曾回应过,她菜馍分量足的原因:“那下力人(河南话“出力气的人”)你想想,你弄个小馍一点点,人家吃不饱呀,菜能值多少钱。”
2019年,河南电视台的记者报道了张玉珍的故事,她成了郑州小有名气的红人。
她的摊前围满了食客,说她的菜馍有“小时候的味道”。张玉珍由衷地开心。
然而2年后,当她再次被围住的时候,多的不是吃饭的嘴,而是对着她的手机闪光灯。不断有人举着手机夸她 “励志”“正能量”。
她的笑容逐渐消失了,回答问题也颇不情愿。一段视频显示,有人举着手机问她:“你的家人在哪里?”
她没好气地回答:“地球上。”
时间拉回到老人休摊的前两夜。
4月11日晚上,路口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围观的人群从四处赶来,记者、网友、主播、本地食客都在队伍之中。据王浩然回忆,“排的队有两个摊位那么长”。
“她在那站了一夜,不停地擀面皮、做菜馍,弯腰驼背就这么做到第二天,搁谁也受不了。”焦记烧烤摊的老板说道。他的烧烤摊位于张玉珍菜馍摊的正对面,抬头便能看见菜馍摊的情形。
王浩然与朋友经常相约在这条夜宵街吃饭。他谈到,平时也有人排队买,但人不多,老人偶尔也能坐下来休息一会,“这一下弄得休息时间都没有了”。
在媒体发布的现场报道中,老人被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和自拍杆团团围住,话筒怼在老人的面前。
在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建议老人涨价,有的一边排队,一边重复问以前采访视频中的问题,希望从老人的嘴里套出新的“金句”。
一条视频显示,一位年轻女性挤到张玉珍的旁边,右手拿着自拍杆,左手指着老人,冲着手机屏幕笑着:“看,这就是那个96岁的摆摊奶奶!”
令王浩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架着4部手机,同时在抖音直播间直播。“开4个号对着她拍,赚流量,太疯狂了。”
而直播间里的张玉珍只顾低头做馍,渐渐疲于应对抛来的问题。
“尝馍是假,看人是真。”张玉珍深知她面前有着许多“蹭流量”的围观者,但为了不辜负想尝馍的食客,她还是另外加购了大量的面粉和食材,直到所有的材料都消耗完了,她才收摊回家。
有食客看不下去,便报了警。
4月11日、12日,民警前来管控。据董阿伯的妻子介绍,当晚民警检查了拍摄人员相关的证件,对没有记者证的直播者进行了劝离。
王浩然说:“警察走后,又乌泱泱围上来一群人。”
4月13日的凌晨,张玉珍把最后一个菜馍递给食客后,告诉大家,明天将不再出摊,需要休息一段时间。
后来有记者采访张玉珍,她说当晚已经不愿再出摊,“但想着还是得去给大家打个招呼。”
最初拍火张玉珍的短视频创作者郑志刚,则一直在远处默默关注着老人的摊位。他的初衷本是记录平凡生活,但事情已经超出他的预期。
他站出来呼吁主播不要再去打扰,别给老人增添负担。
4月15日上午,笔者联系到了张奶奶,了解到她的近况,有住在奶奶附近的食客提供了奶奶的大致住址。
自13日休摊以后,她恢复了相对平静的生活。早上,她照常去赶早集、买菜,洗摘好再切好段,做成菜馅。但下午和晚上,她需要有更多时间休息,调理腰背。
前些天的出摊,让她的身体有些吃不消。“累,非常累,站得时间太长,受不住。”
在不打扰奶奶的前提下,笔者来到了奶奶居住的小区。那是一处以老旧低层楼房为主的小区,树木葱郁旺盛,不少灰墙上都攀附着爬山虎。接近中午,小区里飘出了烹煮菜肴的香味,添了一份烟火气。
小区里的住户多是老人,路面上停着许多三轮车和电动车,其中不乏小吃摊的摊车。单元楼前支起了一顶蓝色帐篷,4位老人在帐篷下打着扑克。
生活和步伐,似乎在这里都变得缓慢。
在这个小区里,张玉珍租住的房子只需每月400元。她很少换摆摊的地方。“做生意就不能经常换地。”
经年累月地做生意,她见过太多的人间冷暖,她总是希望释放善意。
她曾关注过街对面的饼摊。对方家里有孩子,“我孩子都大了。成家立业了。但他们还有困难,我忙得很了,就不出,给人家留个空隙,叫人家吃饭”。
对于围观的网红,她也总是善意对待。“大家也都是生活,想挣个钱,可以理解,我没办法评价。”
笔者在电话里追问,网红直播对她产生了哪些困扰,她回答说:“大家都对我很好,但是有些事情是你想象不到的,丫头。”
她说自己过几天还会再出摊,但心里的想法只有一个:“一愿安静(只愿安静)。”
张玉珍的小区附近,有一架塔吊,工地上声音嘈杂,但走进小区,她的住处和生活依然静谧。
时代的洪流中,她不懂得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不懂得什么是粉丝经济,但她却懂得尊重、奋斗和生活。
回到北京后,笔者此刻写下这些文字已是凌晨,窗外安静,一如当晚的郑州街头。希望这样的安静,能够陪伴张奶奶很久。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1-04-19/19177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