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社论:把握经济脉搏需全面看待社融数据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今年1月信贷数据发布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今年1月信贷数据发布以来,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包括社会融资规模放量是不是“大水漫灌”、2019年货币政策会走向何方及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等。

  从央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来看,高关注度似乎并不稀奇: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2300亿元,预期30000亿元,前值108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6400亿元,预期33070亿元,前值1589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57万亿元,同比多增8818亿元。

  针对质疑最多的“大水漫灌”问题,在2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事实上,“不搞大水漫灌”的含义主要是走不走老路的问题。决策层一再强调没搞大水漫灌,潜台词就是没有走老路。这从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可见一斑: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杠杆率比2017年下降1.5个百分点;而在2012年到2017年,杠杆率年平均涨幅是11.8个百分点,2018年成为2012年以来首次实现了降杠杆的一年。究其原因,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去年强监管的政策效果结构显现,让表外占比得到控制,表内融资增速有所提高,就是其中重要因素。

  从结构方面看,票据融资规模显著增加对社融放量影响不小。数据显示,表内票据融资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新增5160亿元和3786亿元,二者合计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9.3%,较去年同期上升13.5个百分点。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票据融资开始放量,如去年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5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2341亿元,扣除票据后新增贷款同比减少656亿元。此现象被各界解读为负面,反映出企业中长期贷款乏力,还存在票据套利空间。这次引起了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关注,李克强总理提到,降准信号发出后,社会融资总规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较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主要是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这样的担忧有一定道理,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1月份票据上升的局面符合正常逆周期操作的经验和规律,票据明显领先于中长期贷款是一种先行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初期企业和银行信心较低,中长期进行投资增加资本开支的信心不足,但随着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些投资和逆周期操作,就会产生“上游有水下游回暖”,信心将逐渐恢复。

  换言之,经济稳增长需要社会融资总量增速继续提升,在此过程中短期出现一些票据上升现象也比较正常,符合历史规律。

  至于2019年货币政策走向,无疑不可能搞“大水漫灌”,但基于外部环境、经济形势和企业信贷的需求,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应保持基本稳定。稳健是货币政策工作原则指导思想,稳中求进,要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相匹配。同时,从供给端、中介端、需求端,一同打通货币传导机制,让资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当然,货币政策不能单兵突进,也要考虑有进有退及配合的问题。可以说,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与形势,未来不仅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还需要信贷政策和监管政策配合,也就是金融稳定政策和财政政策也要配合。此外,涉及到货币监管、财税政策的协调等问题,未来可利用新技术(比如金融科技、监管沙箱的一些机制化设计)使之有所突破,并尝试一些新制度规则,令其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19-03-09/6451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