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以及国家之间交往以来,国际关系中就不断地交替或同时出现战争与和平的状态
自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以及国家之间交往以来,国际关系中就不断地交替或同时出现战争与和平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各种规模不等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完全绝迹,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战争的存在及其所显示的残酷性和所带来的巨大牺牲和痛苦,才迫使人类不断地追求和平,先后提出了各种制止战争实现世界和平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18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曾提出通过培育世界公民和建立以宪政共和国为基础的世界联邦等途径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战争与和平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
正如著名的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所指出的那样:战争是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形式和最后手段。或者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至于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则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从根本上来说,在一个存在众多主权国家且彼此相互联系的国际社会中,生存资源短缺和生存观念对立,是导致战争的最终根源。也就是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某些生存资源或者拥有不同的生存观念且找不到缓解和解决的办法时发生冲突以至走向战争。只要这种情形存在,战争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和平,则像战争的一个孪生兄弟,与战争结伴而行,相对存在。也就是说,和平是国际社会或国内社会不存在由于某种政治目的而引起大规模暴力冲突的一种非战争状态。不过,人们对于和平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却比对战争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更为复杂。在国际关系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认为自己的对外活动是为了和平,甚至一些发动和进行战争的国家也往往声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和平。
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人们对和平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理解,也有从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理解。例如,20世纪初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论”就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至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就必然会出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市场而爆发世界性战争的现象,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以消灭帝国主义为前提,所以主张通过人民革命甚至战争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以实现人民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也就实现了永久性的世界和平。
与此相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的“民主和平论”则认为实现国内的民主体制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因为民主体制避免了个人专制独裁者为了某种私利而诉诸战争,以及民主政府能够体现大部分具有理性的民众的声音,而民众一般是爱好和平的,以及民主国家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也避免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在全世界追求和推行民主就是和平,其中包括影响和改变那些专制独裁的所谓不民主国家,甚至不排除具有民主体制的国家对那些被认为属于独裁专制的国家进行战争。
由此可见,和平可以有绝对意义上的和平与相对意义上的和平,或者称为永久的和平与暂时的和平。从绝对和永久的意义上来说,战争是和平的对立物,但是有时却需要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和平。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而不得不进行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和吞并,国际社会也不得不组成多国部队通过战争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因此,和平又是相对和暂时的,即有些和平反而需要通过战争来获得和维护。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两场世界规模的大战和无数次的局部战争。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虽然大国之间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在降低,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在加强,但是在这种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有可能激化国家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因此,战争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局部冲突乃至引发局部战争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国家之间相互不信任导致的安全困境,以及围绕某些观念和资源的矛盾和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理由。也就是说,只要仍然是以国家为基本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社会,绝对意义上的和平就仍然难以实现,永久和平在当今还只是人类的良好愿望和理想。
长期以来,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就是追求独立的和平外交。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久居和平环境,战争离我们似乎越来越遥远和陌生,目前中国也正在谋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即通过和平手段成为一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然而,中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改变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结构,甚至会同一些国家的利益发生碰撞,甚至不排除有发生局部战争的危险。例如最近几个月来不断升级的中日钓鱼岛危机以及半年前的中菲黄岩岛争端,其火药味就相当浓厚。即使中国并非直接当事国的朝鲜半岛问题,如果爆发危机,同样也有可能被卷入其中。因此,和平固然美好,但在和平的环境里也应该居安思危,谨记“忘战必危”的古训,做好思想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这样才能够保障更为长久的和平。当然,对战争有所准备并非意味着过度渲染战争和总是试图通过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决不轻言战事,还要谨记另一句古训“好战必亡”。在适度增强军事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提高我们的外交能力和更多地展示我们的和平形象,即使有矛盾有争端,也应该主要谋求通过外交谈判或国际司法的途径加以解决,只有在面对别国大规模侵略的情形下才可行使自卫权进入战争状态,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处于正义的一方。
目前中国遇到的战争危险,确实有可能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如何平衡自身国家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以及国际利益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重大的国家利益面前,当然不应该一味地强调为了和平而无原则地让步以至于损害了国家利益,但是如何准确地界定国家利益,以及使其符合国际利益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代以来,我们国家曾经遭受殖民侵略与压迫,导致至今我国国民思想中仍然存在着一种近代的悲情意识,历史的屈辱感与悲情意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国国民对世界的认识,以及长期以来模糊虚幻的领土主权观念与实力不足及法律意识淡薄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我国众多利益的丧失。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益需求范围也必然增大,而且很多利益都会涉及到近代以来的一些恩恩怨怨,以及改变某些现有的国际规则,自然就会与其他国家之间出现碰撞和摩擦,这些碰撞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上升为危机乃至爆发战争。因此,中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周边国际环境将更加艰险,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和遵守国际规则方面进行平衡,将严重考验中国的外交能力。
如果我们做足了该做的功课仍然被迫卷入战争,那么当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争取战争的胜利,然而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有武器的效能、军队与国民的士气、指挥的艺术、外交的艺术等。不过,现代战争已经是高科技的战争,一旦爆发战争,风险巨大。尤其大国之间的战争,一旦爆发,谁也难以保证其可控,战争已经越来越不再是走向和平的手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危险游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国家之间即使出现争端,也还是要尽力避免走向战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梁云祥)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21-03-12/18856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