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郑浩:这是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奇特经历,他是马歇尔最欣赏的将领,而他又是最了解中国的美国军人。从辛亥革命到北伐,从卢沟桥事变到八年抗战,他出现在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关键时间点,这个人就是史迪威。他的中国使命为何以无法挽回的方式终结,他与蒋介石究竟有什么难以解开的恩怨纠结,他主持修建的二战中最艰难的国际公路,到底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来中国,他会成为另一个巴顿将军吗?
解说:1941年12月的一个周日上午,回到美国的史迪威正在加州的住所招待他的下级军官,而在大洋的另一边,一个改变世界的事件将要发生。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将永远成为国耻日,不管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有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正义的力量,赢得绝对的胜利。
解说:正在第四军负责加州海岸线防卫的史迪威,被选中指挥美军的第一场战争非洲的登陆战;然而几周后,命运之手,把他指向了另一个地方,刚刚成立的中缅印战区统帅蒋介石像罗斯福提出,需要一位美国高级军官,担任战区参谋长。
任东来(南京大学中美中教授):那么当时第一个选择不是史迪威,美国第几军的军长叫德鲁姆,为什么选了德鲁姆,我估计一个原因就是说,蒋介石说了,这个人不需要了解中国事务;第二个,史迪威的级别不够,史迪威是少将,德鲁姆是中将,将军总是想打仗的,当他知道到中国来是一个空头司令没有兵,在这个前提下,他就不肯来了。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史迪威是军队中最了解中国的人,所以他们给他打电话说,我们需要你去中国。
Donovan Webster(滨缅公路作者):他是一位令人吃惊的美国将军,本来是要担任像艾森豪威尔那样的角色,成为美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知道,他失去了一个能够指挥美国作战部队的任务,将要去一个在重要性和补给上都只排在末位的战区。
Donovan Webster:是他制定了北非登陆计划,同时他也是进攻欧洲的策划人之一。
John Easterbrook:但他是一个士兵,他说,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任东来:但他当然来说,他能够指挥北非是第一仗,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参加的第一仗的就在北非,对我来说,他确实失去这样一个机会,也是很遗憾的。
解说:由于亚洲战场形势的突变,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再加上印度与中国展区合并,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这个匆忙拼凑出来的战区,前景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嘉陵江畔半山上的这栋房子,原来是宋子文的别墅,抗战开始后,宋子文长期在美国从事外交事务,史迪威来到重庆后就在次办公和居住。
唐润明(重庆文史专家):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暂时首都,遭受了日本长达五年半的疯狂的轰炸,所以这个地方因为它是富人建的房子,都有一个隐蔽的地方,因为它傍着山线他在空中看它不一定看得见,但是史迪威将军来的时候,因为他是1942年三月份才到重庆,他来以后,基本上重庆没遭受什么轰炸了。
解说:史迪威在日记里写下了对重庆最初印象。有太阳的时候,这个城市还不算太坏,但下雨的时候这里到处泥泞不堪,受过轰炸的房屋摇摇欲坠,财政部长之下,再也找不到肥胖的中国人。
比起四年前他离开时,这个国家更加贫困和虚弱。3月6日他向蒋介石报到,在初次谈话中,他对指挥中国军队表示了担忧,同时认为可以通过进攻夺回缅甸。蒋介石似乎很赞同他的意见,几天后,蒋介石在黄山官邸为这位新来的美国参谋长举行了欢迎晚宴。
张国镛(抗战史专家):当时的各大报纸都还做了一些报道,当时氛围非常友好,这是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应该说可以说叫做最快乐的一段时间。
解说:但是宴会结束后,开始讨论缅甸作战时,这种友好的氛围很快消失了。史迪威提出了“让我们在日本人集结前动手”,而蒋介石的战术在史迪威听来,就只有“谨慎”二字。
杨天石(中国近代史专家):所以这个蒋介石在重庆,跟史迪威的见面,彼此的印象都不好,那么蒋呢,是认为史迪威没有作战经验,而史迪威对蒋的印象就相当坏了,史迪威的日记里,有句英文怎么翻译的话,怎么翻译有两种翻译法,一种翻译是史迪威认为,蒋是一个固执的畜牲,另外一种翻译的说法呢,就是固执的家伙。
解说:无论这句话如何翻译,蒋介石和史迪威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的第一次军事合作,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了,不过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日军在东南亚的攻势会如此强大而迅速。英军在节节败退,对于遥远的远东殖民地,英国看来已经没有能力保卫了。
James Bradley(父亲的旗帜作者):英国人看到日本人打中国人,他们想中国没有什么出色的军队,而我们是大英帝国的军队,如果日本进攻我们没问题,但日军很快攻溃了英军,这让温斯顿·丘吉尔非常震惊。
解说:此时,日本对缅甸志在必得,占领缅甸,便能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政府投降;同时西进印度、中亚与希特勒“会师”。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英在缅甸联合打击日军的入侵,就显得迫在眉睫,此前由于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而影响英国在当地的势力,英国对于中国军队入缅的态度反而无常,但此时,英国恳求中国军队立即南下,而经过史迪威的反复劝说,蒋介石终于下决心,增派更多的部队开赴缅甸,保卫滇缅公路,同时决定让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作战。3月19日,在史迪威59岁生日那天,清晨起来时,他几个月以后第一次感到“并非大势已去”。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表示,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中美军队一起攻入东京的时刻。蒋介石历来反感英国的殖民者心态,但是眼下又必须和英国人合作,把自己的军队派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作战。
任东来:那么对中国的军人来说,英文也不同,所以跟英国人沟通是非常困难,所以蒋介石想,史迪威是最好的一个人选,但他跟史迪威讲,你带去的中国军队十万中国军队,是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你一定要把它带好,不要上英国人的当。
王楚英(史迪威联络官):史迪威听到这个话以后,赶快就走到前面去,双手把杜聿明的手抓起来,哎呀,将军啊,我们俩是不谋而合啊,意思就是我也有这个意思。
解说:杜聿明对这位美国将军却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蒋介石不该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美国人。此时,杜聿明的第五军,先头部队200师已经在缅甸中部的同古遭遇进犯的日军,双方交战激烈,持续多日,200师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曾经多次和日军交手,但这次出国后的第一仗,让师长戴安澜倍感吃力。
倪乐雄(军史研究专家):因为双方实际上都不了解,就像克劳赛维茨讲了,战争多半都是在有月亮的半明半暗的状态下进行的,其实日军也不了解我们这边的情况,不是对我们了如指掌的,我们进来多少部队,布置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
解说:就在这半明半暗的情况下,200师的一万两千名官兵坚守阵地,而进攻的日军第55师团有两万多人,杜聿明隐隐感觉到战势的不妙。
史迪威一直敦促中国军队,而到了3月29号,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同古,并从同古和卑谬之间穿过,直接对中国军队和英俊的内侧造成威胁。
倪乐雄:杜聿明当时就凭这个经验,就觉得不对劲,再这样打下去,戴安澜已经被包围,如果是一个师团的话,怎么可能把我们包围起来,打的那么艰苦的,所以他违反了史迪威的命令,下令让戴安澜突围。
王楚英:那一晚就拍起桌子来,史迪威讲你不听我的,我军法从事,杜聿明讲了,我是中国政府派的指挥官,我对中国军队官兵的生命,我直接负责。
解说:3月20号晚上,在22师的掩护下,200师从同古突围,200师顽强支撑了十二天,阵亡一千多人。
同古战役后,蒋介石飞到蜡戌,安抚愤怒的史迪威,他指派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协调史迪威和杜聿明的关系,并召集中国军官要求他们必须无条件听从史迪威的指挥;同时还刻了一枚中国篆书的印章给史迪威,上面的头衔是“同盟军总参谋长”。后来有军官说,当时不管委员长是怎么说的,印章中的参谋表示史迪威是顾问,而不是指挥官,因此他们也只能这样看待他。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19-12-22/16454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