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6月23日上午,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6月23日上午,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端午小长假,大凉山簸箩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依旧。
装载火箭常规推进剂的火车专列旁,火箭常规氧化剂加注系统岗位主操作手周习震正熟练地进行加注管道对接,准备实施燃料转运工作。
6月15日晚,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临射前测试过程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发射任务推迟。
技术问题很快被排查出来,但要重启发射任务,必须先将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安全泄出。
1990年2月9日,为做好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进场准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对卫星测试场房进行擦拭,确保十万级洁净度。 新华社发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立的50年间,也从未有过将长征三号乙火箭常规推进剂95%以上泄出的先例。
关键时刻,超过半数是党员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分队扛起泄出火箭常规推进剂的重任,党员们还主动组成突击队。
分队党支部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分析近500个阀门、1600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组织8次泄出演练,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第一个上塔实施前端操作的就是周习震。他与队友江一帆担当“尖刀”——第一组泄出任务,负责4个助推器以及火箭一级、二级加注活门与加注管路连接的第一道球阀,总共6个,分布在塔架的2层、3层和6层。
周习震既担心火箭贮箱压力大打不开加注阀门,更担心阀门打开了却收不住燃料泄出的流量,巨大的压差极容易冲破管路,造成剧毒燃料泄漏,导致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
“我是党员又是业务骨干,不去打开第一道球阀,我不放心更不安心。”周习震说。
听到指挥员王耀萱的调度口令,周习震双手紧握住加注阀门控制扳手,使出最大力气稳住扳手缓缓地顺时针旋转30度,随后俯身用耳朵紧贴着管道静静地听氧化剂流动的声音。40多分钟后,发射场确认Ⅱ、Ⅳ助推器氧化剂泄出完毕后,周习震和队友又立即开始实施Ⅰ、Ⅲ助推器氧化剂泄出……
从9时一直工作到15时,加注分队党员突击队顺利完成第一天的氧化剂泄出工作。
6月20日一大早,燃烧剂泄出工作开始,党员突击队再次出动,顺利打开塔上第一道球阀。
突然,意外情况发生——本该继续上升的填充量却慢慢停了下来。而燃烧剂偏二甲肼具有易燃易爆剧毒等特性,一旦出现泄漏或者积压导致软管爆裂,后果不堪设想。
老党员史军龙顶住压力,稳稳地把住扳手将球阀又开大了几度,果然立竿见影,管路中的燃烧剂慢慢开始流动,6个多小时后,燃烧剂泄出工作顺利完成。
事实上,从1992年“澳星保卫战”成功泄出400多吨火箭推进剂,到1997年“风云二号02星”任务成功组织低温推进剂泄出并再次实施加注发射……加注分队多次在火箭发射前临危受命应急抢险。
“组织强则团队强。”那两天一直盯在现场的加注分队党支部副书记谢威说,“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每次任务万无一失的强有力保证。”
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西昌发生5.1级地震。而距离震中50余公里的2号发射塔架正在进行北斗三号发射任务常规推进剂加注。
此时,控制间里其他人员都已撤离,只剩下指挥员王甲、加控台操作手康新国、系统工程师甘露。尽管震感强烈,他们仍稳稳地坐在加控台前,仔细观察各项数据。
而康新国、甘露,还有第一时间“逆行”跑进洞库察看的周习震,无一例外,都是党员。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加注分队岗位人员不足平常三分之一。加注分队党支部及时叫响“让党旗在航天发射一线、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的口号,合理调配人员分工,严慎细实安排好各系统每一天的工作,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支委把关、每个系统都有骨干负责、每个点号都有党员驻守,确保了发射加注任务和疫情防控都万无一失。
6月23日,伴随着轰鸣巨响,推迟一周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喷薄出熊熊烈焰,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发射数量最多、发射密度最高的发射中心,目前管理着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2016年以来完成数十次航天发射任务,约占我国同期发射任务数量的43%。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0-07-01/1820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