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你如何对比北京和上海?(转载)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在上海,当你走在南京西路上,走在淮海路上,走在法租界的乌鲁木齐中路安福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热闹,少有人戴着口罩,两三结伴的人很多,他们都在说说笑笑...生活的气息从这些人事物上飘荡开来,浓得化不开

  在上海,当你走在南京西路上,走在淮海路上,走在法租界的乌鲁木齐中路安福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热闹,少有人戴着口罩,两三结伴的人很多,他们都在说说笑笑...生活的气息从这些人事物上飘荡开来,浓得化不开。

  北京给人的是生存感,你时常感到自己是在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上海给人的是竞争感,你总觉得自己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前者多一分无奈,后者多一分励志。选择北京多是只为事业,选择上海却既为事业、又为生活。...来到北京打拼,你常常会觉得自己为了追求而放弃了一些东西,所以有时感到苦涩、感到迷茫、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在上海,你一边在追求也一边在享受,这座城市时常不经意地向你展开美好生活的蓝图,让你为之拼搏并心甘情愿。

  如果北京对你而言的资源优势不在,你也许毫不犹豫就打包离开;但若是你在上海遭遇了事业或爱情的不如意,这座城市却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你留住。”

  以上描述跟我对北京上海的印象非常符合,写得很细腻,来源自知乎:你如何对比北京和上海?有兴趣的可自行搜索,全文如下:

  就我个人而言,比起上海,北京给人的“漂泊感”更强烈。这种漂泊感来自于路边。

  周末,当你走在北京的马路边,突然想去便利店买点吃的,环顾四周发现对面街边就有一家,但是马路太宽,中间还竖着一排栏杆,你找不到地下通道,天桥很远,只能往路的另一边绕,这一绕就是将近一公里。等你终于到了路口斑马线旁,疾驰而过的汽车会让你怀疑它们是会遵守交通规则,还是分分钟把这个路口变成车祸现场。你安静地等着,但是路口红绿灯的变换规律让你捉摸不透,红灯的时间总是长到让你以为灯坏了。你暂时转移了目光,望向周围路边的人,一半的人都带着白色的3M口罩,大多数人面无表情,小部分人眼睛弯着,你知道他们在笑,但是你看不到口罩之下他们咧开的嘴,于是他们的笑容无法感染到你。你终于跟着人群一起过马路了,却吃惊地发现红灯依旧是红灯,只不过闯的人多了,大家便不怕了。被人流截断的车流里,传出一阵阵急促而不耐烦的喇叭声。你买完东西出来,又重复了一遍来时的过程,你看着漫天灰黄色的雾霾,恨恨地拿出口袋里的口罩戴上,心里赌气地想:

  但是在上海,当你走在南京西路上,走在淮海路上,走在法租界的乌鲁木齐中路安福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热闹,少有人戴着口罩,两三结伴的人很多,他们都在说说笑笑,生气吵架的也有,说话声就这么没有阻隔地飘进了你的耳朵,你看得到每个人脸上完整的表情,和一些人开怀大笑时的牙齿。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溜长队,组成队伍的是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偶尔参杂着几个年轻人,他们正在排队购买清明团子,或者鲜肉月饼,你看着这庞大的阵势,看着人们略显焦急而抬头朝前望的表情,不禁好奇起这两样东西究竟该有多么好吃。马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是这座城市的大半气质,街边开着好几家咖啡馆,年轻的、穿着时髦的少男少女坐在里面外面,谈笑风生,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每张脸都在闪闪发光。即使他们不曾看你一眼,你也依旧觉得十分美好。再往前走,路口有两个卖花的商贩,花儿都开得很好,商贩却在争吵,粗俗的话语和嘹亮的嗓音引得咖啡馆里的老外回头张望,但是争吵是他们的,与你无关,阳光依旧好,你的心情也依旧灿烂。你走到静安雕塑公园,走到徐汇滨江,大片小片的绿色草坪出现在你眼前,草坪上有帐篷,有野餐的桌布,有说说笑笑的好友,有慵懒依偎着的情侣,有溜着狗的夫妻,有追逐打闹的小孩,平地上有玩着滑板的少年,小树林里有色彩鲜艳的吊床,生活的气息从这些人事物上飘荡开来,浓得化不开。

  令人满意的是,这些景象总会按时出现在每个天气晴好的上海周末,你不用担心谁会爽约。就好像有人安排了一场巨大的巡演,并随时欢迎你的加入。

  北京的漂泊感还来自于路人们的穿着。这是一座对穿着打扮太不上心的城市,这种和城市的粗犷气质浑然一体的土,很容易就把你同化。大家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吃饱穿暖努力工作”的务实和使命感,你不会想在出了三里屯之外的地方成为一只惹人注目的花蝴蝶。但是在上海,只要你还不在太偏远的地方,就随处可见打扮入时一丝不苟的人们,这种“吃好穿好才能工作”的兼顾感也会很快把你同化,小资城市的势利气息萦绕在每个繁华商圈的街头,鞭策着每一个和你一样有上进心的人。

  这大概就是北京和上海的不同。北京给人的是生存感,你时常感到自己是在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上海给人的是竞争感,你总觉得自己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前者多一分无奈,后者多一分励志。选择北京多是只为事业,选择上海却既为事业、又为生活。老北京土著的胡同生活与你无关,你找不到路融进去也负担不起,上海的公园和梧桐树却时刻向你敞开怀抱。来到北京打拼,你常常会觉得自己为了追求而放弃了一些东西,所以有时感到苦涩、感到迷茫、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在上海,你一边在追求也一边在享受,这座城市时常不经意地向你展开美好生活的蓝图,让你为之拼搏并心甘情愿。

  如果北京对你而言的资源优势不在,你也许毫不犹豫就打包离开;但若是你在上海遭遇了事业或爱情的不如意,这座城市却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你留住。

  我想对比四个资源分配的例子(户口、孩子读书、买房、买车),一般人可能想不到京沪竟然有如此根本性的差异,好似顶层设计故意安排的两块不同的实验田——资源分配的顶层逻辑很重要,我相信读完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你的资源秉赋到底更适合哪种逻辑。

  北京的应届生落户资格,是分配制。这是重集体的导向。第一层竞争是单位之间的竞争。北京市人社局每年制定应届生户口分配方案,户口是分给单位的,然后再由单位分给其愿意指定的某个毕业生。这些单位往往是体制内相关的单位和央企国企,你是谁虽然也重要,但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才是最要命的,非体制内相关的就基本不用想了。——换言之,北京定义你是谁,先看你是哪个单位的,要看你的出身。

  这就出现了一些知乎上的案例,北大毕业拒绝高薪,找一个根本没人看的大报纸先当个小编辑,忍到户口落了蹉跎一两年后辞职再找。当然权力有寻租空间其实也有好处:给本可能没有机会的人多了一条路。(此处中性,毫无褒贬之义)

  上海的应届生落户资格,是打分制。这是重个体的导向。个体之间直接竞争,类似国外移民打分。市教委、发改委、人社局联合发文每年公开评分细则,所有的指标量化,包括专业紧缺程度、学校学历、成绩排名、学术科创、外语计算机等等……每项都有赋分,满72分即可落户,但是评分和所就业的企业毫无关系,无论国企民企外企,评分中不含企业这项。(政策原文就贴在评论区,有说有些企业也有2-3分隐性加分的可能,无从考证,相对72分也占比很小,其他项分值若突出亦可覆盖)

  个人是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去影响这个标准化打分结果的——换言之,上海觉得英雄确实不论出身,但只能按他的标尺来衡量,另外,是量化规则,就总有缺陷,总有些重要品质,比如视野、创造力,比如毅力和耐心,都是没法用指标量化的,可能会让上海错失未来的马云化腾这种,不过上海今年起单独针对清北两校学生开辟了户口绿色通道。(事实上,上海迄今也确实没能诞生如京深杭那般的BATH互联网超级巨头和创业氛围)

  关于 应届留学生 落户,上海已经实行近十年,我认识的所有正规留学生都顺利拿到了上海户口,前提是工作满一年。北京应届留学生也一直可以落户,不需要工作满一年但要求硕士,2018年4月又正式出台实施办法,需要由所在单位备案、申报接收需求。

  关于非应届生、非人才引进的普通人落户,上海已经实行了14年居住证制度,2009年起实行“居转户”积分落户制度,需交连续税交社保7年起及其他条件。2018年4月,北京也决定开始跟进类似积分制度了,当年12万4657名申请人中有6019人获得了户口。另外,上海居住证满足一定年限,子女可以在上海高考。

  而至于人才引进和创业的落户政策,两地都很复杂,简单说就是特别能创利赚钱(如科创类3年纳个税100万)和有超级过人之处(如美国回来的千人计划)的,京沪都大大地拥抱。

  北京允许外地户籍落户后把其父母也带过来落户(但不得享受医保),上海则目前已经不允许,应该是上海老龄化已经太过严重的缘故。

  北京的车牌不要钱,但是要摇号。这本是出自讲公平的导向。结果就是很多人本来并不是很想要买车,考虑到车牌难摇,全家一起上阵去摇,全民摇号(截至2018年12月8日,普通小客车共有超过306万人申请,当期指标只有6413个,中签比例仅为0.2%,2019年将压缩到每月4000个左右,考虑到“签数”还大于“人数”,实际签数中标率应在万分位),本来可买可不买的,摇中了自然也会去买,于是导致路上更堵了,车牌投放更紧张了。

  而那些亟需买车的刚需,肯定坚持不懈地摇——如果长期摇不中,比如五年以上,会被照顾给予更高的中标几率。我的一个领导怀孕前开始摇,现在孩子7岁了还没摇到。

  如果申请北京的电动车新能源牌照,则要排队轮候。截至12月8日第六期发布时,需要轮候的申请人累计超过42.15万人。若以2019年5.4万个配额为标准计算,部分申请者在8年后才能结束排队。

  (评论区指正目前北京还有通过法院拍卖作为押品的车(车本身带牌)的获取途径,我查了下,法院会设置最高价,然后很多人全出最高价,则其中参加摇号不中次数最多的那个人中标此车,这本质还是公平的思维——照顾最渴求的弱势方、倒霉方)

  上海的车牌是拍卖的(强者思维),但是是伪装的“价高者得”。这本是出自讲效率的导向。结果就是如果放任自由出价的线万/块——中国最贵的铁皮。为了力压中标价不超10万(目前起拍价8.81万,中标价被精准控制在9万左右),上海政府煞费苦心,禁止了二手转让,大幅提高了参与拍卖的准入资格、同时调低起拍价格等等,整个拍卖的出价规则本身荒唐至极,但是又确实是价高者得。(一般中标率在4%-6%之间,过程透明,官方先公布投放额度、动态实时公开参拍人数)

  (规则可以简单理解成每个人只有一次出价机会,且只能出比“当前最高报价”高出300元之内的价格,才能被接受为有效出价,高于300的出价则无效——导致所有人都不想先出价,怕被别人踩着当梯子,全都集中在最后几秒才一窝蜂出价,服务器拥堵卡顿,近95%的人结局都是出价过高而失败,或稍出早了一点被人踩着上去。这进而催生出一个巨大的技术黄牛代拍市场,很多愿意出1-3万左右的费用雇人代拍)

  我个人已经拍牌3年多,妻子2年多,仅仅参拍手续费已经花了近五千元,黄牛代拍十几次无果,饱受其苦。

  上海不允许牌照转让(直系亲属除外),政府对关闭二手市场负责,如果不想要了,无论当年几千块拍到的,政府都愿意用最近一个月的拍卖价格马上回收掉你手中的牌照,但三年内不得再参拍。

  北京的部委和重要单位,比如新华社、中科院,都有对口的“共建小学”,子弟正常都去这些公立学校,由于父母素质的缘故,这些公立小学的生源非常好,成就了品牌,打造成学区房,各种先发优势,最终带来生源、师资、升学率、声誉的良性循环。(评论区指正目前明面上的共建已经取消,具体这些部委子弟的入学机制不详,欢迎知道的大神发言)

  好小学严格对口好初中,而好高中(东城西城海淀 几乎包下了北京95%上清北的名单)提供的跨区考试入学名额极少。考虑到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某些公立小学,其他人为了子女能够进入这些学校,只有想办法“就近入学”——学区房的价格就被拉得很高,谁买得起谁就能上——本意着眼于讲公平的就近逻辑反而又彻底让位于资本的竞争。不过今年东城、海淀已经开始大区划片的试点改革,预计铺开后将会大幅影响学区房价。

  (评论区有称个别北京顶尖级中小学,如人大附小、北大附小,不是就近入学的,是凭面试,不靠房子。但是我还是搜到了人大附小的学区房在挂牌出售,评论区也有说并没这码事儿的。所以应该还是实际规则并不透明,请清楚的大神补充)

  上海也有学区房,但是没有北京那么夸张,上海最好的初级教育资源无可争议几乎全部是民办/私立的,(指初中、小学;上海四大公立高中分别各有自己对口的四所民办初中,例如上中对华育)民办的价格几万一年,私立学校的价格数十万。但是上海民办/私立特别在意生源和口碑,入学资格很严,录取并非单纯以钱论,要比孩子天赋、要比家世背景、要比父母素养——阶级固化趋势显现。

  很多人只知道上海本科录取率近90%,但有所不知,上海本地竟然一直有接近一半的孩子到了15岁是没得高中读的(举例2000年新生儿9.18万,2015年普通高中录取5.1万人,其余的得去读中专技校职校或出国等),由于竞争前置,虎妈们往往都要是拼尽全力鸡血娃,而仅仅是付得起学费是没用的,民办/私立入学竞争往往激烈但相对公平——来申请的都是付得起的,学费的门槛被跨越后,又回归到门槛内的公平。资本竞价的逻辑反而失灵。(超级有钱愿意超大手笔赞助的除外)

  虽然上海也有学区房的概念,但是没有北京的价格那么夸张。当然,上海去年也推出了“二选一”——如果选择去参加民办/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于自己主动放弃了入学对口公立学区房的优先排序资格,此举意在打压民办/私立,也可以给没有学区房的人让出更多可能。

  ——对民办/私立的放任,可能会带来阶级固化趋势,但仅就目前情况看,反而创造了择校的可能和相对更公平的入学竞争机制,也就不用逼死在学区房(资本竞价)的一根独木桥。

  今年国家(北京方面)又特意针对性地出台一项限制民办的法规,(该条款调整背后的立法意图难以解释,我的理解是北京某些利益相关人士很不希望北京的私立壮大起来,超越公立):

  2018年5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对比发现,《送审稿》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出现多处调整。其中增加了“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发布后,13日上午,在港上市的内地教育股集体重挫,多只个股跳空低开,跌幅逾30%。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截至13日发稿时,宇华教育跌幅近30%,新高教集团下跌超20%,中国新华教育、希望教育跌幅均在18%以上。

  上海的限购自2011年起,一直比北京严格得多,而且坚持不动摇,比如“认房又认贷”等,北京在2017年3月收紧限购政策,部分开始执行与上海相同的标准,堵住了一些“漏洞”。

  即便今天,在上海,外地户籍人士哪怕纳税、社保一天不断地交上100年,只要是未婚、离异状态,仍然不能买房。而北京单身外地人交税满五年就可以买了,更人性。上海对于购房资格的要求是全国最严的,北京也没有办法比,比如前面说到北京允许父母可以跟过来落户,瞬间多4张房票。即便3.17新政之后,北京的限购政策也找不出任何一条比上海一贯以来的政策更严——上海社会运行中对规则的苛求,对规则套利的防范,可以说近乎偏执。

  虹桥火车站的管理效率,被人民日报专文拿来和北京南站对比——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效率背后是整个城市精神的支撑:有文写到,外地俩大汉无视打车排队长龙插队,协管瘦小之躯也要去拦,大汉推开后强行上车,出租车司机则立刻熄火拔钥匙——宁可不做生意,也要维护这个规则。所以其他维度或有争辩,但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最讲规则、最具契约精神的城市,应该没有人会反驳。

  排名前列的所有大中型城市中,目前有且仅有两个,敢具备以下四个特征:①不出台任何对毕业生的“抢人”政策;②地产调控从不设“限售”,想卖出的尽管卖;③甚至设定目标每年“赶人”,清理人口;④2035规划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是负增长……对于非土著前来扎根立足,以上四点,户口、孩子读书、买房、买车,都是绕不过去的槛,是决定最终在两者中哪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策出发点各异,集体/个体 公平/效率 公立/私立 权力/资本……有时看似追求公平,结果丢失了效率;有时看似追求效率,最后还得回调去考虑公平。但与其说这些资源重要,可能分配的逻辑导向更重要,理解这些逻辑,去思考下背后的规则导向,可能更好地有助于你判断自己更适应在哪个城市的生活。

  比较这俩城市的存量资源,甚至细到谁的便利店多,其实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每个人的优势禀赋、家庭积累等不同,你个人能在怎样的资源分配过程中获得多少增量,才是更重要的。

  答案写得很长,谢谢你能耐心读完至此,只是希望这些能有所帮助,文中所述如有谬误之处,还恳请多多指正,谢谢!祝辛苦打拼的年轻人早日梦想成线楼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caijing/2019-12-14/1628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